《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第35-36页
I:人类大脑皮层与个体生活的群体规模有一定的关系,一个高效,紧密的社会群体规模一般是在150人左右。
A1:在学习这个拆页的时候,丘老师让我们查看各自的朋友圈好友数量,我惊讶发现自己原来微信好友数量已经达到1200多个。但是这里边到底有多少是有实际深度交流接触的好友呢?当我想再估算这个有过深度链接的好友数量时,我感知到了自己内心的不确定,不自信,没把握。200个?100个?50个?……此刻,我意识到,我从未真正地去审视过自己的社交圈。微信上,很多的好友都是别人主动添加,自己也不做任何标签记录就通过,并未很好地去管理起来,以致于现在的朋友圈信息泛滥,真正在意的朋友信息经常会被覆盖淹没。浏览这样的朋友圈,这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也是一种损耗和浪费。包括微信群组也是如此,加入了很多微信群组,但是并未真正去参与其中,有些群组的交流信息都被自己设置了屏蔽,如果不去利用起来,这些都是无意义的社交。
A2:针对自己的社交圈现状,如果要集中对微信上1000多号人的重新归类梳理,需要耗费的时间也不少,因此,我将以线下社交链接为主,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信朋友圈的管理分类。具体将按照一下步骤来行动:
第一,基于自己的18年规划目标,从家庭/职场/学习/运动四个生活场景入手,重新梳理自己的社交人脉地图,并在1月12日之前完成梳理,输出导图;
第二,根据梳理出来的地图,至少组织一次线下社交活动,并记录活动收获。同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清理自己的微信好友,删除无任何交集的人员,备注标签,设置相应的朋友圈查看权限,该任务计划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第三,重新检视自己的微信社群,如果社群的存在对自己的价值不大,那就删除退群。该项计划在本周内完成。
有效的社交,从明确社交目标开始,通过检视社交现状,剔除无意义的社交对象,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加精准地投入到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