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德(二)

——《论语》学习之14-12-2

孔子的回答,认为“成人”要有几个条件

第一个是(智),就是能够通透事理人情,对面前所面对的人、事、物,有一种洞察和洞见。

第二个是不欲,就是“廉”,廉以养德,就是自己内心的自我节制,质朴,以及不受外境物欲的牵绊,就是清净、自我节制、廉洁的心,这是能够成就更多德行的基础。这个不欲的“廉”,其实是用来养心养德,接近于仁德。

第三个是,就是见义勇为。在实践德行上,有不受外境束缚的勇,就是勇悍精进。在坚持理想的路上,能够勇悍而不退。

前面项就是智、仁、勇儒家所谓“三达德”。孔子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达德是希贤希圣、成贤成圣学修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目标和途径。

第四个是,艺就是多才多艺。

孔子教人非常善巧,智廉勇艺,听起来比较抽象,所以他分别用一个当时大家熟悉的人物来举例说明。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德行之后,还要“文之以礼乐”“文”就是文饰、修饰。就是孔子所谓“博之以文,约之以礼。钱穆先生说:“就孔子本章所举,前三项似分近知仁勇三德,德能必兼备,故学者必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而习于艺,而复加以礼乐之文,始可以为成人。”《礼记》云“礼主敬,乐主和”,“礼”是节制,“乐”是一种和乐。孔子的主张,具备了这些品德,还要用“礼”和“乐”再去深化学习,才有可能成为“成人”。“亦可以为成人矣”,也可以算是成就了一个人格相对完备的境界了。

言外之意,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事理能够有很清楚的洞见判断;面对外境、面对物欲,能持守廉洁;面对困难、面对危险,能勇悍的抉择;多方学习,多才多艺;而且还又通过自我节制、代人着想,以礼乐来加以深化。可是孔子说“这样大概算是成人吧”,可见“成人”是一个极不容易达到的境界,成人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圣贤朱子说:“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也就是说需要达到圣人的高度,才能称得上是究竟意义上的成人。此处夫子不说最高的标准,而说了一个中级的标准,乃是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体现了夫子一贯的渐次引导、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虽然是中级标准,但实现起来也非易事,需长期下功夫才有可能。象子路这样性子比较急的好汉,是需要尽快找到点成就感的。那就先定一个小目标吧。

朱子曰:“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程子曰:“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武仲,知也;公绰,仁也;卞庄子,勇也;冉求,艺也。须是合此四人之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论其大成,则不止于此。”

刘宗周曰:“世不乏材质之美者,苟不学,未闻道也。成人者,尽性践形,参天地而成位乎中是也。知廉勇艺,皆生质之美,而偏以才技不化,而为德性之累,故必要于礼乐之文,而后为成也。仅若武仲之知,非知也;公绰之亷,非仁也;卞庄之勇,非勇也;冉求之艺,非道也。”

【思考之三】孔子为何提出第二种成人的条件是前后矛盾,有何深意?

孔子又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现在的成德之人又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的时候能够想到义,看到危难的时候能够不惜牺牲生命,平日的约定隔了很久也没有忘记,也可以算作是成德之人了。

钱穆先生说:“‘何必然’,乃孔子感慨语。世风日下,人才日降,稍能自拔于流俗,即不复苛责,故亦可谓之成人。”《论语注疏》曰:“此章论成人之行也。夫子乡言成人者是古之人也,又言今之成人不必能备如此也。”前面说的是古人所谓的成人德行,现在对成人的德行不必全备于此。于是,孔子又讲了当代“成人”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见利思义,就是在“义”和“利”之间,是以“义”作为抉择的标准——“义,然后取”。第二个见危授命,就是能够承担责任,尤其是在困难处境时的重责大任,敢于担当,不是贪生怕死的、不愿意承担责任。比如说托孤,比如说一个公司岌岌可危,你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这个担当愿意承担?第三个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就是约定,“久要”就是能够恒长地记住这个约定。“不忘平生之言”,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种承诺,以及对于别人的一种信守,尤其是对于别人的信守。檗(bò)山黄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信义不渝也。”钱穆先生曰:“自言利之风遍天下,偷生之徒满海内,反复狙诈不知羞耻者比比皆是。如上述亦已是成人,虽孔子降格言之,然学者千万莫看轻此一等,正当从此下工夫,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码条件。”

这一章,孔子就跟子路讨论人格相对完备的状态,孔子既树立了一个高标准,同时也给出了一个更容易上去的台阶。更容易上去的台阶就是义忠信张栻曰:“又言其次者,圣人所以引而进之也。见利思义,无苟得也;见危授命,无苟避也;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不食其言也。是虽未有过人之才,而亦敦笃忠信之人,故在今日论之,亦可以为成人。”忠信在《论语》常常提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信作为省思的重点,可见是儒家非常核心的学习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修路径。刘宗周曰:“乌乎!成今之成人者,苟其忠信之德,足以辨义利、决死生、贞久暂,则大本立,亦庶无忝于人道矣。”孔子在这里,用忠、信、义来作为成人的一种更容易上去的一个台阶。能养成忠信之德,便可以辨清义利,决断生死,坚持长久,那么为人之大本就可以立起来,也就接近于仁道了。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种仁德之心,以及对于学习者的一种善巧引导。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告子路以人道之全与人道之难也。盖圣人立教,止论学问,不论质地。地存乎天,而学问存乎人。子路忠信勇敢,有兼人之才,所少者学问之功耳,故孔子以此勉之。然则变化气质,尤学者之急务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