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老太太跌了一跤,为什么惊动了整个美国?”,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不免觉得有些夸张,或许又只是一个噱头,没有太多内容。
可我真庆幸自己点了进去,知道了一个叫RBG的人。
文章的末尾只草草提到了一本关于她生平的书《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我很少读人物传记,但这次,或许是渴望做一个像她一样的女性,二话没说就把它买了下来。
红褐色的封皮,16开大小的页面,简约到只剩下正中央醒目的英文标题“NOTORIOUS RBG”和它上方的正义女神像,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这是一个关于她让美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故事,其实也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只是“一个发挥了全部潜能、尽全力做好了本职工作的人”。
1956年的一个晚上,正在哈佛法学院读书的金斯伯格与法学院仅有的其他八位女生一起在院长家吃饭,院长问她们“如何正当化自己占据了一个本应属于男生的法学院席位”?
当时的金斯伯格还是个内敛害羞的姑娘,违心地用了一个当时男人可以接受的谎言来掩盖自己尚在萌芽的想改变些什么的冲动和激情:
“我想更了解我丈夫做的事,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做一个体谅他的好妻子。”
而今,她早已不必再掩饰什么,更不会害怕表露什么,也许当1973年她第一次在最高法院辩论的时候,开头的第一句话还是颤抖的,但那天,她的发言让所有大法官“都震惊到说不出话来”;也许曾经的她在公共场合演讲的时候总要依赖观众席上丈夫的身影,但她终成为男女平权运动里最有风度的领袖。
感动我的是她对心中信奉的真理一往直前的坚决和无所畏惧的勇气。
也许我们得承认,我们也尊重据理力争,但更反感咄咄逼人、惹是生非;我们也支持为权益为真理奋不顾身,但更愿意得饶人处且饶人。所以,也许自愿也许被迫,我们习惯选择息事宁人。
我们更见不得收买,舍不得背叛,对手的软姿态常常让自己两难:是继续抗争,还是当没事发生?
她说:“我不会为了让他们高兴而限制自己的工作。”
1972年,哥伦比亚大学邀请金斯伯格成为哥大法学院第一位拥有终身教职的女性教授,并破天荒地允许她留出一部分时间在美国民权同盟的工作上。而她却为哥大二十名将要被裁员的女性清洁工赢得了对哥大的诉讼,并督促校长“不要走上该错误道路以免需要去联邦法院中应诉”。
这才是我们身上不曾有过的勇气和坚定。
书上还列举了很多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异议意见书节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对美国最高法院、对美国法律、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抗议与期望,还有原则性,对真实的辩护、执着与尊重。
“这并不只为保护女性隐私权,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女性自主权……”这是她在“冈萨雷斯诉卡哈特案”的异议意见书中的一句话,为了阐述法律不允许过度限制女性堕胎权的原因。
即使结果一样,但产生结果所利用的原则与逻辑却与其应该符合的原则大相径庭。而真理就是真理,不容许任何人为了表面看上去更加符合它而对其进行哪怕微妙的扭曲。
我们缺少的不是敢于说话的忠臣,而是不怕惹是生非,为了真理或是心中尊奉的原则奋战到底,哪怕头破血流,哪怕遍体鳞伤的战士。
我们缺少的不是学识渊博,思维跳跃,逻辑清晰的学者,而是懂得越多,越会在战场上主动请缨,奋力厮杀的将帅。
她说:“为你相信的事业而奋斗。”
他们也和我们说要奋斗,要打造一个自己的事业,要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却没有人告诉我们那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事业。生活会麻痹我们的相信,但相信才是生活的处方药。
金斯伯格还在最高法院里为了自己的相信而发声。
我还在寻找着自己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