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尼尼《华盖》和《宝座》 影像记录95
这是2023年7月11日,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拍的一段视频和几张照片,包含了雕塑大师贝尔尼尼的两个杰作《巨型青铜华盖》和《圣彼得青铜宝座》。


在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镇殿之宝:之一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上一篇《影像记录94》中专门说了。
之二和之三就是这两件,贝尔尼尼的作品《巨型青铜华盖》和《圣彼得青铜宝座》。

一、贝尔尼尼《华盖》

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巨型青铜华盖》(Baldachino,《圣彼得大教堂华盖》St. Peter’s Canopy),作于1624-1633年,高:28.5米;青铜、部分镀金,现藏圣彼得大教堂。


《华盖》是半建筑结构、半雕塑作品,四根高大的螺旋柱支撑一个顶部,上面悬着有褶边的青铜盖顶。盖顶上还有涡形的上部结构,四角各有一个天使,将螺旋柱进一步向上延展。盖顶中心,涡形结构顶部支撑一个黄金圆球,上方有一个十字架。

贝尔尼尼这件庞大的杰作包含很多象征寓意:支撑的柱子让人想起耶路撒冷圣殿的螺旋柱,盖顶上活力四射的小天使举着教皇的象征——圣彼得的教皇法冠和钥匙;另外两对天使举着圣人的象征。《华盖》上的蜜蜂是乌尔班八世的动物纹章。
1624年,年仅26岁的贝尼尼成为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华盖的设计师,他击败的对手包括在专业上可能比他更合适的天才建筑师弗朗切斯科·波洛米尼。
这件青铜华盖,是年轻的贝尔尼尼接受乌尔班八世委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完成的第一件作品。
《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99盏长明灯,正上方则是米开朗基罗的圣彼得大穹顶,而下方则是教皇祭坛和圣彼得之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对着朝圣者举行弥撒。

青铜华盖总高近30米,由四根20米高的螺旋绞链形铜柱支撑,是圣彼得教堂内众多陈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坐落于教堂十字正中,如同为教皇祭坛加冕。
为了提供《华盖》需要的大量金属铜,教皇下令:熔化万神殿门廊的古代青铜柱头。虽然这种行为引来批评,但《华盖》完工之后,它的灿烂辉煌,令不满之声哑口无言。
二、贝尔尼尼《宝座》
贝尔尼尼另一件作品《圣彼得青铜宝座》由一个金光四射的青铜雕塑群组成,贝尔尼尼在中世纪教皇的椅子上加了青铜镀金面。

从侧面看,青铜华盖的后面便是圣彼得宝座。
这件镀金的青铜宝座是在1640年,42岁的贝尔尼尼设计创作的。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装饰的镀铜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另两位天使当扶手。

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法国国王查理二世于公元875年送给教皇的礼物,圣彼得殉教于公元67年,这件宝座就是陈列展示。
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充满爆炸性与戏剧性之作品。透过环形殿窗户之光线照耀在天使之上。扶手两侧各有两位镀金铜质教会博士雕像,共4个人抬着这个宝座,前面两个代表了拉丁教堂之父圣安波罗修和圣奥古斯汀,后面两个较不显著则是希腊教堂之代表圣亚他那修和圣屈梭多模,4个雕像象征基督教之统一。

圣彼得宝座的构成并不是借着清晰的线条来达成,而是经由一个充满能量中心所发散出来之力所凝聚而成,宝座上所有的视觉构成元素不断呈现动势,其效果深具幻觉,重申教宗之至高权感。

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众多天使围绕着光芒四射的太阳,阳光经过彩色镶嵌玻璃透射进来,12条射出的光线象征着12门徒。
三、贝尔尼尼
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人们称之为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尔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尔尼尼1598年12月7日出生于那不勒斯,1604-1605年全家迁居至罗马。1680年11月28日故于罗马。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贝尔尼尼的作品随处可见。他的作品将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贝尔尼尼成长于上流社会,一生贵人不断,又精于世故,因而才华有机会得到充分地展现,一生中的大多数作品被妥善安置,得以流传。他的一生漫长而富有创造性,在当时的罗马被人们称为“与米开朗琪罗同样伟大的雕塑家”。
四、贝尔尼尼与罗马
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1000多年里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大大小小的王国公国,互相争战不休。
罗马城,经历了无数次战乱、洗劫和焚烧,早已经沦为废墟。最著名的几次大规模破坏如下: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Visigoths)的国王Alaric,洗劫焚烧了罗马。
公元455年,汪达尔人(Vandals)的国王Geiseric,洗劫焚烧了罗马。
公元546年,东哥特人(Ostrogoths)的国王Totila,洗劫焚烧了罗马,导致罗马人口剧减。
公元846年,阿拉伯人攻占罗马,将原来的旧的圣彼得教堂洗劫一空。
公元1084年,诺曼人(Normans)的首领Robert Guiscard,洗劫焚烧了罗马。
公元1527年,查理五世(Charles V)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洗劫焚烧了罗马。
15-16世纪,意大利有“五个强国”:罗马教廷,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
起初,“五个强国”之间还有一些“热战”,后来,外交手段取代了战争,“文化艺术成为国家的强有力手段”。从佛罗伦萨国,开始出现“文艺复兴”。但有人认为,这个名词并不准确,因为在整个中世纪,对希腊和罗马的兴趣,从来没有消失过。区别在于: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和艺术家得到了高度肯定。
1503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这是罗马帝国崩溃后,最大的一项建设工程。
1504年,“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都在佛罗伦萨国,不在罗马教廷国。
1505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挖墙脚”,聘用了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和拉裴尔。后来的每一位教皇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主张,梵蒂冈的设计和建设思路并不稳定,从梵蒂冈城到整个罗马城的大规模重建和修复工程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这个延绵数百年的工程,事先并无论证,也没有总体规划。
16世纪,“复兴”的罗马城,开始吸引源源不断的欧洲各国的参观者,直到今天。
推动和刺激罗马城重建的动力,不仅来自国家之争,还来自宗教之争:
圣彼得大教堂竣工后,教皇委托贝尔尼尼充实教堂内部,并在教堂外部设计一个广场(圣彼得广场)。
贝尔尼尼认为:“没有比两臂拥抱的姿势更好的设计方案了”。
广场“两臂”的四排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希腊三种柱式之一)的廊柱上,贝尔尼尼设计了140个先知的雕像。教堂与广场,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边建设边修改,没有整体规划。贝尔尼尼将两者融汇为一个整体。
与此同时,贝尔尼尼的开始了整个罗马城的修复和重建,成为“重建罗马的奇才”。
1506-1626年的120年,历经18位教皇,12位建筑师,建成了圣彼得大教堂。
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正式举行了竣工典礼。但是,这仍然仅仅是一个框架基础。
这时,贝尔尼尼绚丽登场了。
1621-1622年,他完成第一部著名雕塑《抢掠普罗瑟皮纳》的时候,年仅23岁。
1622-1625年,他完成第二部著名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时候,年仅26岁。
1627年,年仅31岁的贝尔尼尼在设计完成了特大型雕塑《华盖》之后,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主任”。贝尔尼尼这个职位是意大利文,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日本人翻译为“建筑主任”。承担这项工程需要的是实力,而不是资格,贝尔尼尼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所有前人。
贝尔尼尼是一个旷世奇才,他活到80岁,他和他的团队为重建整个罗马城,辛勤工作了将近60年。残破不堪的罗马,因为贝尔尼尼的大量精美绝伦的创作,而成为一个充满绚丽豪华装饰的新城市,他的大量作品是艺术上的奇迹。
有人说:“他对罗马城,不是贡献巨大,而是再造了罗马”。
50,000里拉意大利钞票上有贝尔尼尼的头像。

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0年,这个世界遗产地的范围扩大到了罗马八区的城墙。
遗产名称:罗马历史中心——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城外的圣保罗教堂(Historic Centre of Rome,the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入选时间:1980年(1990年扩大范围,与梵蒂冈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