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北宋许洞是一位北宋前期军事理论家,生于976年,逝世于1015年。他字洞天,出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父亲是太子洗马许仲容。许洞从小就对弓矢击刺技艺很感兴趣,成长后努力学习,尤其精通《左氏传》。他在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担任雄武军推官职务。后来,他回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市)定居,并以酣饮为乐。有一次,他从民坊贳酒,写了一首名为《酒歌》的长诗,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并捐钱来支付酒费。此外,许洞还著有《虎钤经》二十卷,于景德二年献给官方。他还擅长写辞章,并以才华横溢而被人称赞。有一次,他与几位诗僧比赛创作,约定不能使用某个字,据说这个字涵盖了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等。所有的僧人都无法写作,而许洞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许洞的成就被广泛传颂,他的作品至今仍有一些传世之作。
旗帜第六十九
旗帜是军队中的标帜,用来指示方向和行动。门旗是旗帜的首领,上面放置金铜珠,大纛为深红色八幅,树立在大将的牙帐前面。大将坐在鼓下,五方旗各按方向。大将有事指挥作战,先斋戒净心净身,等待天气晴朗星光皎洁,中军设立祭坛,率领众将校宣读祝文,随着五方旗祭旗。大将出行,先由五色旗引导。五色旗的颜色和出行方向是:甲乙日青色旗,丙丁日红色旗,戊己日黄色旗,庚辛日白色旗,壬癸日黑色旗(五方旗所指方向在后面)。如果前进的树林、山林、险隘处,就下令砍伐树木开路,举青色旗。前面有山峡、高峰、深溪,没有避难的地方,并且大风大火逼近,就抽调兵力要逐风烧草以避开敌人,举红色旗。前面遇到敌人列阵,即排列笨重物资,引兵结阵,选择高而向阳的地势坚守隘口以抵御敌人进攻,举白色旗。前面遇山河、低洼潮湿的地形,举黑色旗。前面平原、大湖泊,没有其他的危害,举黄色旗。五色牙帐旗要随着天地(一作气)四时云彩的颜色举起。看见青云就举青色旗,其他以此类推。安营扎寨时挖了祭土的坑用青旗祭过,安营扎寨时挖了祭火的坑用皂旗祭过,安营扎寨时挖了祭金的坑用红旗祭过,安营扎寨时挖了祭水的坑用黄旗祭过,安营扎寨时挖了祭木的坑用白旗祭过。罪人被绑在白旗之下处决于黑纛之下。刚俘获敌人时,挖出他的心祭祀旗帜,涂上他的血祭祀战鼓。为我军壮胆助威的口号声,随着我军主将的命令而响起。所以《春秋传》说:白天举起旌旗威慑敌人的眼睛,夜晚使用火鼓威慑敌人的心灵。因此旗帜的使用是大军的根本。
大将旗鼓第七十
纛有六面,长枪备有两根,用豹尾做为大旗杆,竖立在门旗的后面。前边有五方旗,随大纛所在的位置而安放,营门也在大纛的后面。严肃而恭敬地排列十二面鼓,在大将的前面。左右排列着六面大旗,下面用十二面旗帜和鼓,前面排列着代金旗队二百五十人,尚色图禽,与各队不同。每一面大旗有五面小旗,二百五十人持旗,尚色图禽,与各队不同。各自因为旗帜的不同而识别,出列后站在队伍的后面,恐怕兵卒行列交错。
阵将旗鼓第七十一
门旗不能用红色,因为怕与敌人混淆不清。大将鼓有一百二十五面,怕使用起来会使敌人惊慌疑惑。铁甲有五件,共七千五百领。战袍有四件,共五千领。枪有二十五万根,用木筏运送。牛肋骨有二千五百根;马军每兵带一副围伐牌(用来遮挡箭矢),用四支木桩固定。弩弓二千五百张,弦三十五万根;箭(矢)二十六万支,需草料一万三千五百斤。弓有两千七百五十把,弦三十七万五千根,箭(矢)总数达一百三十万支,需草料四万三千五百斤。射甲、箭矢、弓袋、带套的箭袋每套十分,共有一万三千五百套。佩刀八千把,陌刀(长刀)二千把,铁棒二千五百条。马军所用的陌刀和铁棒各带锤、钺、斧四种共四支。
金鼓第七十二
《周礼》这部古代典籍中有六种鼓声,音乐人在其中负责教授六种鼓声,以此来协调音乐和军队的节奏。这六种鼓声分别被称为铜鼓、铙鼓、(某个鼓声,原文未完...)。在军队中,金属乐器有以下四种作用。《司马法》这本书说:军队中的小队长拿着铙,两个副队长拿着铎,进攻的时候敲响铎,撤退的时候敲响铙。在战斗激烈的时候,用击鼓来命令军队前进,用敲金来命令军队停止(或者撤退)。第三种金属乐器是...,《周礼》说:用金属...来协调击鼓的声音。第四种是镯,用来调节击鼓的节奏。郑玄注释说:镯,也就是钲,军队行进时敲响它,以此来调节击鼓的节奏。第五种是铎,《周礼》说:用金属铎来通知其他军队可以击鼓了。铎,也就是铃,在《黄帝大传》这本书中说:与敌人交战时,用它来警告夜袭的敌人。第六种是钲,《乐志》这本书说:钲的形状像半个钟,旁边有一个小柄,乐师们持之以和乐节制。钲,在军队前进和撤退的时候使用,意味着发出前进或撤退的信号。
蠡角第七十三
黄帝与蚩尤交战时,吹响了号角,长六尺,声音非常响亮。后来在涿鹿之战中失败,黄帝问道:“你吹的是什么东西?”蚩尤回答说:“是号角,吹响它能使风雾聚集。”后来就把六尺的号角称为“角”,五尺的号角称为“蠡”。近世的军队在金鼓之外,没有其他的声号。有些战阵因为山谷的掩映而看不见,考虑到不能仅靠声音来指挥,应该在战阵两头设置蠡角(随着牌子的大小而增加)。如果敌人攻击战阵的一头,就吹响蠡角为号,中军听到后响应。
鼓角第七十四
鼓角是将军们威武和德行的体现。有十万士兵以上的部队,应配备大角二十四件,大鼓六十四个;有五万士兵以上的部队,应配备大角十六件,大鼓四十二个;有 三万士兵以上的部队,应配备大角八个,大鼓二十四面;有一万士兵以上的部队,应配备大角六个,大鼓一十四面。如果深入敌方境内,想要让敌人畏惧我方的大军,则需多布置鼓角,但不需要按照上述标准来配备。当需要调动军队时,日落前两刻要先吹小角,再吹大角,一共吹十六声,三遍共四十八声,为一曲完毕。日暮时开始击鼓,三遍之间,第一遍击五十六声,六次间歇;三遍结束后,吹大角十六声,然后击钲一百五十声结束。此时军营之门会锁上,各位将领各自按部署静待命令,军士们也不敢大声喧哗。接下来是刁斗的传递和更漏的通报,要小心巡逻警戒。晚上的起角是在四更二点,吹小角完毕(这里原文作“一作吹”可能有误);四更三点吹大角;引第一遍鼓击四十五声,六次间歇;三遍结束后吹(这里原文作“一作叫”可能有误)。四更四点吹大角;引第二遍鼓击四十五声,六次间歇;三遍结束后叫(这里原文作“一作叫”可能有误)。四更五点吹大角;引第三遍鼓击四十五声,六次间歇;三遍结束后叫(这里原文作“一作叫”可能有误)。五更一点吹泊(这里原文作“泊”可能有误),五更四点转鼓(这里原文作“转”字可能也有误),一直敲到天亮一共十八转后叫(这里原文作“叫”可能有误),五更五点吹大角。接着击钲一百五十声结束。之后声音停止,击鼓三百声。声音结束后打开军营门锁,大将军装束严整坐在牙帐之上,引领各位将领按顺序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