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美国真人秀,我是几乎一口气看完了这部8集的连续剧。过去看了很多管理理论方面的书籍,但是这是第一次真人实际的真刀真枪的演示的了一个成功创业者在面对复杂情况下,他的神态、他的思考、他的行为,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如果是这样的场合下,我会怎么办,我的员工会不会这样,我怎么面对他们,员工应该怎么摆正自己的位置。
后来我也去网上查看了主角格伦的生平,出身普通家庭,父母酗酒,自己还患有阅读障碍症,14岁当爹,毕业的时候在学校排倒数10%,在25岁时开了第一家公司。而后,这家公司成为了全美国最大的融资公司之一,但他却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绝对不只是运气,而有更多通过努力、头脑。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努力和头脑,成功可以复制。后来事实也证明,他在90天里,复制了这样的成功,成功的创建了一家本地的烧烤店,价值75W美元,后来这个小卒烧烤至今依然保持着活力,片中的另外一个主角RJ,后来也登上了TED的演讲。格伦确实用他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也好奇他为什么会参加这次的挑战,网上的资料表明,2014年50岁的他被查出癌症,于是下定决心参加这次的挑战,但我觉得并不单单是这样,而是某种与生俱来的冥冥之中的本能在驱使他这么做。就像在一个赌徒的面前,特别是抱有决心的赌徒面前,从来没有大概率或者小概率之说,只有成或者不成,50%和50%,而专业、努力、态度等因素,直接决定了这个结果。我觉得我可以大致把这样的一种对事物判断的本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I 坚定目标
我们往往在很长的时间里一事无成,绝大部分因素是我们对目标的不够坚定,或者往往我们就没有搞清楚目标是什么,把目标设置的过高,或者过低,或者过于脱离实际,这都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和执行路径。有幸的是,上述的这些情况,格伦在实际过程中几乎都出现过,为了能够让自己专心的创业,所以首要目标是先有3个月稳定的干粮和住宿环境,这是他给自己设计的第一个目标,但是很快他迫于自己岁数大,人生地不熟,于是干起了清洁工这类打工的工作,来维持生计,这个情况跟我们创业公司非常相似,我们虽然设计了一个阶段的目标,但是很快迫于生计,我们行动脱离了目标,明明说好不在做板砖的活,可是当砖来了,又不由自主的开始搬。格伦及时的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立刻做出调整,重新把自己的行动调整到可以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执行路径上来。当第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再次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他并没有选择一开始就倒卖房子,因为手上的流动资金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目标,但是买房子的这个目标,可以支撑他开办烧烤店的启动资金,于是先通过倒卖轮胎换得可以倒卖汽车的资金,再用倒卖汽车的资金换的倒卖房子的资金。弹幕中也有人在质疑这样的可行性,因为美国的环境和中国大大不同,我们大可不必去纠结这些操作的可行性,我们应该看到的他背后对自己长期规划的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分解,每一步严丝合缝又不脱离实际。而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倒下的创业的或者成长中的公司,因为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设立了一个又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而让格伦能够做出这样理性的目标决策的基色,我觉得是来源于美国人长期的底色,保持真实。
II 保持真实
记得18年随导师一起去参访硅谷的时候,我们参访了一家叫做P&P孵化期,戏称插着玩,他们的模式就是将大型公司中未消化的项目分给到创业公司,然后由这些小公司来完成,当项目做大或者成熟的时候,大公司收购小公司,创始人可以加入大公司或者考虑把项目卖掉,然后再次创业。当时就有人质疑,这还叫创业么?创业不应该是轰轰烈烈要么生要么死。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当时在P&P的一位来自印度的多次创业导师分享到硅谷的创业精神中,其中一条,就是保持真实keep real,有点类似与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大部分的硅谷企业都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中,事实本来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妄念臆想,脱离实际去凭空创造?大公司有需求,不想干,小公司要发展和成长,有需求有供给,那就干呗,这么简单的道理,反而很多为了纯粹理想的创业者不懂。为了能够实现两周挣够3个月的生活费,买几个轮胎的收益最大,又能实现目标,那就干呗。虽然销售啤酒,打造一个啤酒的品牌,可以博得未来更大的潜在价值,但是在美国申请下来这样的许可证需要大费周折,而且当格伦多次找当地的公司试图合作,但是无果的情况下,于是就果断放弃,换一个新的行动路径,而不过多恋战,这样的决策来源,都是基于保持真实这样的底色,甚至当后面出现内部的信任危机,比如格伦不小心将自己真实姓名误发给团队成员的时候,这样的坦诚,及时挽救的团队,顺带还大大增加了成员的斗志。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底色。
III 管理情绪
这是格伦做的非常厉害的地方,当他去销售二手汽车,别人出价离谱的时候,他并没有任何不恰当的情绪波动,诸如愤怒、急躁、厌恶,而是表现出一种为难,陈述自己的难处,这很容易获得了对方的同情,最终快速完成交易。当面对一项未知的挑战,或者陌生的环境的时候,人总是会自然或者不自然的表现出不安、焦躁,又或者在取得了某些阶段性成功之后,表现出大喜等等,这些似乎在格伦身上始终没有太大起伏。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面对这些变化的时候,格伦也存在一个情绪上的变化过程,恐惧-焦虑-孤独-短暂的喜悦,如此的循环。当他独自坐上飞机的时候,面对一个未知的地方,他也有担心自己能不能完成挑战的恐惧,于是他联系了自己的好友;当他装修房子的时候,也有担心房子有质量隐患而恐惧,于是他亲历亲为检查现场每一个细节;当他想要开办啤酒品牌的时候,也担心是不是能够如己所愿,于是他咨询了专家的意见。这些事情,有的时候是好消息有的时候是坏消息,但是无论什么消息,接下来都会面临到抉择,他会有焦虑,他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情况而焦虑,因为房屋出现了霉菌而焦虑,因为无法申办啤酒牌照而焦虑。这个片中几乎大部分的决策都是格伦自己一个人深思熟虑做出决定,然后和团队讨论方案的执行细节,我暂且称为孤独期,最后是短暂的喜悦,当烧烤节销售第二天业绩完成时,他开心的yeah了一声,然后转身继续洗盘子;当最后钱筹齐可以准备装修店面的时候,他和团队开心的yeah了一声,然后继续检查涂料的情况。似乎,每一件任务,每一个事项他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的循环,当喜悦结束之后,又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我们身边的人,有的像片中的大厨,因为没有管理好库存,导致情绪长时间处于焦虑中,最后加压为愤怒,然后和格伦的大吵中,化为悲伤,这样的情绪失控导致团队也受到影响;片中的焊接工小胖,因为担心完不成任务,长期积压在恐惧中,导致生活失去平衡,自己也险些抑郁。而格伦似乎总能快速的处理好这些情绪,不让自己长时间停留在某个环节中,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平衡,团队的平衡。于是相类似的还有Matt和RJ,他们总能够平衡好和应对复杂的环节,在小胖陷入困境时,Matt的陪伴和安抚,保障了烧烤炉的顺利交付;在大厨手忙脚乱时,RJ找来了自己的妹妹帮忙,让厨房快速开工。往往我们失败,并不是什么重大的战略错误,反倒时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小情绪,导致我们停下了脚步、延误了战机。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觉得从中还能吸取到的宝贵经验还有很多,比如格伦坚持的坦诚、烧烤节大伙齐心的准备,获取了设计师即便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依然努力装修房屋的动力;很多事情,说开无毒。还有当格伦离开之前,对每个人的论功行赏和杀伐决断,哪些人符合后续公司持续经营的标准,哪些人要及时清楚,这些虽然片中没有过多展示格伦思考的细节,但是都值得我们继续剖析。作为一名创业者或者管理者,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事情都十全十美,毕竟战斗都是在资源准备不足的时候打响的,我们无法控制已知条件,但是我们能够管好自己。
结论:保持原则,看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