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场景:每当学期初竞选班干部的时候,你内心使想去试试的。因为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但是,更多的时候由于内心的恐惧,你便放弃了。到毕业的时候,留下了没有做过班干部的遗憾。
再后来,你遇到一个心仪的姑娘,内心极度渴望能和她成为朋友甚至恋人。可是,内心的另一个主人——害怕钻出来了,你怕被拒绝,你怕被辱骂,你怕被嘲笑。所以,你决定在看看吧。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她的身边多了一双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者这样的瞬间,因为内心的害怕,内心的恐惧,内心的担忧,而暂缓或者放弃去做一些事情,转眼间已是物是人非了,一切都变了。怕,让你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可能的美好,让你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可能的机会。
害怕是人类情感意识当中最为普通的一项。无论婴儿还是成年,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只是害怕的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婴儿时期,可能害怕的是陌生人,可能是看不到妈妈;学生时期,可能害怕的是家庭作业,可能是即将到来的重大考试;成年阶段,可能害怕的是挑战与失去。而且,独立个体害怕的因素也是多元化和动态性的。
人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恐惧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与世上任何事物相比,唯有恐惧最能打败人。其实,也是应该正反角度看的。恐惧太少,会导致人的无畏,即使遇到了潜在的危险也不知躲避,最终导致严重后果。恐惧太多,会严重限制我们的言行,会造成强烈的心理负担,疑神疑鬼,进而导致缺乏勇气,失去信心,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该如何与“怕”共舞,创造和谐的自我呢?若要克服害怕,我们首先应该来分析下造成害怕的原因。很简单,两个字,无知。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恐惧。对于无知的解释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知识不足。对于某事物了解不够深入,由此而产生的恐惧。这样的恐惧还会被我们的思想无限制放大。就比如一个不明原因的疼痛会加剧人们的担心,一旦查出病因就反而淡然了。当年,非典刚肆虐的时候,恐惧足以让一个人崩溃了。其二,是经验缺失。当你第一次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危险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有害怕的情绪,因为你没有过任何的经验。比如第一次约会,第一次搭讪。其三,是空想。人类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会将一切可能与不可能都想出来,然后自己把自己吓死。其四,是环境或外界的渲染。同样的事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产生害怕的程度也不同。可见,无知是害怕最大的源泉。如果对一个事物非常熟悉,就不会有害怕感,反而会感觉亲切。
克服害怕的核心就是避免无知。措施和方法,很多很多。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多读书。书源于人手,内容则来自社会经验。书中自有社会中的形形色色,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补充个体的经验。当然,关于读书有益的文字遍地都是,随便百度下就是一箩筐。
第二,多尝试。越害怕,越尝试。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胆识,胆识提升了,害怕的因子也会受到限制。尝试的新鲜事物多了,自然您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也丰富了。
第三,厚脸皮。要面子,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当然国外也一样的,怕丢脸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练就一身厚脸皮,并加以心理暗示,会让你不再害怕。
深到骨子里的人性的改变是需要长期有意识的磨练的。不要想着彻底改变,但要追求刻意改善,至少不因“怕”字失去我们本想得到的东西。
与“怕”共舞,不再让一个“怕”字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