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在 学钢琴 这条路上
虎妈虎爸们是斩钉截铁,不给商量的
然鹅,时代不同了....
80,90后受国际化教育影响的年轻父母
越来越关注 孩子心灵的健康
深入思考学钢琴对孩子的意义
而不只是盲目攀比
让孩子实现自己儿时梦想
对频繁收到家长留言咨询 :
“我该强迫孩子学钢琴吗?”
小编并不感到意外
但是,这个问题
不仅要明确“强迫”的内含和意义
还有必要结合孩子的
学习阶段,能力,兴趣,目标
以及家庭环境等 非常个性化的情况
今天,小编先写给那些
还在为孩子要不要学琴纠结
尚未开始的家长们
1.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这种疑惑?
这个阶段,家长的纠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家长对孩子 兴趣,能力 等
适应性的不确定:
“都说钢琴很难学的,她能学会吗?"
“没发现她对音乐特别敏感,能学吗?”
“他自己说不要学钢琴,这样是不是不适合?”
“她很好动,是不是会坐不住?”
“他节奏感一般,是不是不行?”
二是来自周围对钢琴学习过程之痛苦的描述:
“周围朋友都说练琴很痛苦,他会喜欢吗?”
“她平时没什么耐心,她能坚持吗?”
“给她带来痛苦的东西,真的值得吗?”
2. 没试过,就没人知道行不行
小编想说,在开始学习钢琴之前的这个阶段,孩子通常由于年幼,各种倾向和能力都处于非常流动和可塑的状态。家长不应该过多地依赖孩子在一个阶段内表现出的喜好和倾向。学龄前儿童更是如此。
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全面认识他/她的兴趣和能力,并准备针对性的培养,这当然是好事。
“我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学钢琴?”, 很多家长会把这个问题抛给钢琴老师,意图是让老师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孩子的能力做出判断。但是,
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有待接触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培养。
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孩子,“没有对音乐特别敏感“,“没有明显兴趣”,甚至节奏和肢体协调性一般缺乏持续的耐心,学习一种乐器才变得格外重要——学习乐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扩展能力的手段。
没 兴趣,
可能完全不是讨厌或者回避
而只是还没有机会发现
音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说 不要 学钢琴,
但却喜欢唱歌
爱随着节奏摆动身体
没发现 乐感 好,
可能是因为乐感
本来就是要时间积累才可以充分展现的东西
节奏感和协调性 一般,
所以
才要找到一种增强节奏感和协调性的办法
另外,像耐心,责任心,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对孩子将来音乐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展现和发挥出来的。即使不是天生灵活,一个孩子性格中坚韧的因素却可以让他/她在长期积累之后展现出优势。
因此,一位了解这些规律并且负责任的老师,会在接触孩子一段时间,而不仅仅是一堂试课之后,才做出这样重要的判断。
3. 父母“必然的强迫”
也许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经让孩子压力很大了,何必再让孩子再加负担呢?尤其是孩子可能真的不喜欢!
小编简单粗暴的回答是,你家娃多半也没那么喜欢英语或者数学;甚至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不喜欢吃蔬菜,喝牛奶,穿外套;不喜欢按时上床睡觉…
辣么你有没有“强迫”他做这些呢?
家长可能抹起泪来:
英语和数学怎么能不学呢?
学怎么能不上呢?
健康饮食怎么能不要呢?不行的呀!
钢琴嘛,就没那么必须,
是不是?
学乐器,也许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必需”——因为不做这件事的危害不是“立竿见影”。但是,就同饮食一样,教育也必须均衡营养,有助孩子未来的全面发展。而有助人格健康的教育必须包含音乐——它是如此深刻地勾连起语言,身体,律动,理解力,想象力和人类对美好的向往让一种没有它存在的人生显得干瘪可怜。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必要的学习,其中也许或多或少总有“强迫”的成分。学习乐器也是一样。小编倒是觉得,
不是所有的“强迫”都要与“伤害”划等号。
总之,
不论在东西方的传统教育中,
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认读五线谱,
可以理解基本的音乐概念,
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乐器演奏能力,
今天仍然被认为是全面教育和个人素质的体现。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专业的音乐家,
也实在没有必要设定这样的目标。
但是没人该阻止我们“饱吹饿唱”。
在学音乐之前,或正在学音乐
家长都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才能让孩子真正愉快的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