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老莫突然连夜从深圳赶回来,只为回家看看我和孩子。对比大多数分隔两地的夫妻,我们算好的,能一个月相聚一次,即使交通已经如此便利,我们也只能达到这样的频率。
每回家一次,女儿刚好又大一个月。
深夜到家,我和孩子在房间早已睡的酣甜,隐约传来的,厨房里忙碌的锅碗瓢盆,饭桌上窸窸窣窣的家长里短,不一会,老莫轻手轻脚走进房间,在我和女儿额头上浅吻,顺势躺在我身边。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我们一直期盼着每一顿晚餐都能回家共享,每一个夜晚都能相拥而眠,但恰恰是为了这样的期盼而不得不分离两地,成为众多聚少离多家庭中的一员。
曾几何时,我和我的女儿一样,未能在三口之家的完整氛围里成长,多少个日夜在家中望着窗外,在家外望进窗里,想象着我的母亲给我一个惊喜,她回家了。但每一次都落空,在她有限回家的短暂几日,我都格外珍惜,小心翼翼,不舍得发泄委屈和愤怒。
有一天,我给她做了一幅泥画,我说,这个很复杂,需要好几天。她一开始很欣慰,可是等到她又要离家打工的日子,这幅画还没完成,于是向我大发脾气,我不要你的画了,我得挣钱去。我像做错事一般羞愧难挡,不知所措。
直到我终于习惯了这样的分离,而愤怒随着我的成长已经积累到我有勇气发作的程度,母女之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用尽这世间最恶毒的言语竭尽反抗,诋毁她,我觉得很是解气,却又瞬间决堤,对她愧疚。因这种种负面消极情绪的背后,仍然是我对她的爱。不仅是我这般,我的父亲与她相处的方式,也是如此。
我们彼此相爱,却为了生计低头,妥协。多年的四处奔走,早已忘了最初“我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的初衷里,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
我的确在这样聚少离多的代价里,尝到了另一方面的甜头,念书教育不忧吃,穿用度不愁。也在我为人母的初期,终于感同身受的理解原谅并深深的感谢我的母亲,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竭尽全力的给了能给我的所有。她一定和我们一样,最开始都是奔着有朝一日能一家三口相伴生活,却因无可奈何,让这个理想一再搁浅。
如今,我正在步入她的后尘,与所有分隔异地的父母子女有同样的期盼。分离的日子里纵然辛酸伤感,但同样应该美好的去度过。全然抚养陪伴孩子的成长是母亲的天职,也是做人重生的契机。
就像,常常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被唤醒了自己作为孩童时的需要,我满足她的同时,也弥合了内在小孩的伤痛,于是变得有力量起来。也在照顾她的过程里,学会更高效的处理日常琐事,激发了很多未知的潜能,更因为分离两地,在小城镇“留守”的日子里,节奏缓慢,生活便利,让我足够多的时间继续充电,慢下来去思考未来何去何从,并不觉得因为不在职场所以几乎要成为一个废人。
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如果可以,尽量用温和的方式向他们表达生活的窘迫和无奈,我们总是不记得,孩子对父母同样有天然从一而终的爱,物质匮乏并不是粗暴相待的理由。有太多的事例证明着,在物质贫瘠的条件下,对子女不失掉一分耐心,温柔而坚定的向他们以身作则的展示自己的积极乐观,他们的成长同样是健康快乐的。
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一家团聚,每天为爱人洗手作羹汤,每天陪孩子欢笑上学堂,更期待着自己有能力不再过聚少离多的日子。为了每一次的相聚都给相爱的人最好的状态,为了能给孩子们做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榜样,更为了给自己一个不辜负生命的交代。
无奈已然存在,太多的分离,是势不可挡。无论是聚少离多,还是朝夕相伴,都只是其中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影响你过得快乐,活得真切。愿所有的分离最终都能合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