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承诺自己一周一篇的,中途也想过两个话题,一个关于整理、一个关于时间管理,其中一个还着手写了一小半,打断就没再继续了。
早上4点多醒来突然对“选择性视角”有所顿悟,哦,这是我编的词。我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多面的,不管它表面看起来多么诱人、讨厌 or 无感。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是因为思维不同或者说“心”不同。
悲观的人总是能看到值得担忧的一面,乐观的总能看到值得欣喜的。就是这个选择性的不同,让我们看到的和采取的措施、行走的路不同,说决定命运也不夸张。碰到问题,各自的选择也不同,有的满眼看到问题和障碍陷入内耗,有的会很乐意碰到障碍,因为知道解决了这个就又向前迈了一步。
我会思考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视角和选择呢?最后我得出结论:
1. 僵固性思维 or 成长型思维
2. 承载自我 or 无我
1. 僵固性思维 or 成长型思维
最初接触到这两种思维是在陈海贤老师的发展心理学书本上,我才了解到对待困难或者对待自己的态度截然不同是因为这个。 僵固性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很难提升的,所以碰到障碍和困难会习惯性的回到原地说:我就是一个XX样的人,我干不好XX。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靠不断学习、训练提升的,所以碰到障碍或失败,解决或者没能解决,没问题,这是一次成长,通过解决这件事又拿到了一次反馈和提升。 两种思维会引发的行动和结果,长期来看截然不同。我要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一切都是学习,一切都是反馈。
2. 承载自我 or 无我
生而为人,不是无欲无求的,甚至可以说正是欲望太多才成为了高级生物。参照马斯洛需求原理,生理需求之上都是心理类需求。每一个生理需求里都包含了各种自我,例如: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等等。 一件事、一个物被赋予价值,我觉得可能就是被赋予了各种“自我”,已经不再单纯是事物本身了。 事物有时候承载了自我,所以我们争执一件事、讨论一个点,到底是在维护自我立场,还是维护事实观点呢?我很喜欢“赤子之心”这个词。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朋友,做事的时候他们的“自我”很小,真的是在做事,用《活法》里的话来讲是在小范围内私欲很少。佛教里讲从看山是山,我理解是去掉“我” 哎?才800多字,再唠一唠,攒够1000,哈哈哈。。。 就这两天我有一个体验,体验到从纠结犹豫到选定一个方向去干吧,这个体验让我知道知识、技能都可以习得,可是一颗坚定而一往无前的心最难得,为了好好磨练自己这颗心,面对未来自己可以有主动选择权,而不是遇事就怂就放弃,这次我也得选定方向,不回头。好了好了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