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把那件姑姑给晨晨买的洗衣服拿给我,今天有风,穿那件!”
“这个衣服留着明天给晨晨穿吧,今天先穿马甲!“
”马甲太冷了,还是穿那件姑姑给新买的大衣吧?“
”这件衣服容易脏,留着明天拜年的时候穿!“
和婆婆的一段对话。
因为天气确实冷,后来折中方案,出门的时候穿上,回家就脱下来。
想起之前朋友说的一个故事,说她前段时间和老公回老家,村里的人见到他们都会说,这家娃真能干,在上海有一套大房子,得值一千多万!
他和老公对大家笑笑,恨不得马上消失,这一定是父母和村里的人们聊天透露出来的,谁能知道,他们每个月还完房贷,连零花钱都是有预算的。而且,也不是大房子,就是一个70多平米的两房,更不值一千多万,还抵不上村子里最穷人家的院子住的舒适。
可又能怎么样呢?难道和大家说,我父母说的是不对的,我想大部分人,选择了默认。
因为我们基本上是不会和父母描述我们每个月面临着多么大的压力,固然是父母知道了,也不愿意村子里的人知道自己在大城市生活的儿子或者女儿其实过的很累。
当我们换上舒适保暖但并不美观的衣服和鞋子,那些房贷也罢车贷也罢还有那几个难缠的客户,都暂时抛在一边,专心的陪父母过好这个年吧。
爱慕虚荣每个人都有,你和我也不例外,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
拜访亲戚的时候,亲戚说,你在深圳混的还不错哦,笑笑就好,别着急辩驳,因为辩驳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只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你的肯定。
恰好遇上某个亲戚家的孩子正要报考大学之类的,能给建议就给吧,尽管不知道最终能不能用得上,父母会觉得,这村里老王家的孩子真有出息!
运气好,还能遇上谁家电脑坏掉了,也许只是重启一下就能解决问题,大家也会觉得这家娃娃真有本事!(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
,
当然了,七大姑八大姨也会围在一起问你大城市的鸡蛋是不是没有咱村子里的好吃?是不是蔬菜比肉贵?就附和着说是的是的,大家哈哈一笑说还是在咱村子里住着舒坦。
村子里天黑的早,大家喜欢串门,王同学家里会时不时有人来坐坐。
赶紧拿点从香港带回来的糕点,一般人家也不会吃,顶多小朋友尝一点,公婆脸上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老人们要的也很简单,就是孩子们长大了,出息了,还是念着家里的好,记着小时候去李阿姨家里蹭饭吃……这就够了,要记着这些恩情。
就像村子,就像老房子,固然一年只回来那么一两次,却有着无法替代的情感依托。
据史料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居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有人说项羽爱慕虚荣,历史我们不好评说,我看见的是项羽依恋故土的情怀。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老家”就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都会惦记着老家那条小时候光屁股游泳的河。
古人们讲衣锦还乡,其实,最重要的是还乡,“衣锦”每个人的理解标准都是不同的,听说很多地方,过年的时候,大家扎堆开车回家,就是显示谁的车更贵,更有甚者,因为自己混的不好,无言见“江东父老”,选择留守城市不回村里过年,让年迈的父母除夕夜以以泪洗面。
春节前最后一次去理发店里洗头,洗头的小弟就说自己不回家过年。我问为什么?他说这几年村子里同龄的人都赚了很多钱,串门就比谁赚的多,他在深圳洗头,一个月赚不了多钱,不好意思回去!
想一想,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原本的最初的想法?
回家过年,仅仅是辛苦一年了,回家陪陪家人,串串门,和小时候那些亲切的大叔大婶唠唠家常,再走走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路过的那条路,就够了。
年就那么几天,三十和初一已经过完了,距离初八上班也没有几天了,好好过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