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年,看了些阳明心学,了解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从阳明格竹,到龙场悟道,天泉证道得出阳明心学四句要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学说的要点,这四句要诀归纳起来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电视节目上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及阳明学说的形成过程做了很精彩讲述,他把王阳明的故事和阳明心学说结合在一起讲述,听起来不枯燥,因而播出后大受好评。老师讲课还在要有一定的技巧的,不然,课堂下就呼噜声一大片了。
王阳明的立功之地南赣,当地流传相关王阳明的口述传说几乎是听不到,偶尔能见到地方史志中零星记载王阳明平定赣南匪患相关的记载,主要是记载邑人某某随王阳明平叛时担任了什么武官职务。南赣在唐宋两朝时,大批中原地带人士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南赣本地有不少土著原住民散居南赣各地山区,他们所处的山区交通不更,可耕地少,经济落后,土属与客属由于生存竞争冲突频繁,客属与客属之间也矛盾频发,再加上官府的腐败,一些土著原住民与流民占山为王,并且互相结盟,逐渐在南赣形成一股足与官府对抗的强大势力。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三浰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
王阳明清剿完叛乱后,认为仅清剿完山贼是不够的,要长治久安就得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治理,他在给学生写的一封信上说:“破山贼易,破心贼难”。他要从根本上清除山贼滋生的土壤,因此,他们南赣兴办学堂,并且参照蓝田吕氏乡约,颁布了《南赣乡约》,它的目的在于改变民风民俗,破除奢靡婚丧制度,帮助为贼的旧人改过自新,遏制高利贷、高田租的逼良为贼的残酷剥削。它是利用乡绅族长对乡村实行一种非官方的管理制度,在乡民中形成互相监督,公众舆论监督,举善惩恶的风气。作为官推乡约,其施行的方式和实行的效果如何,尚未看到史志记载。但它却是后来推崇阳明心学的蒋氏父子在全国实施的保甲制度的雏形,蒋经国也在赣南参照朱子家推出了《新赣南家训》。
《南赣乡约》从文笔及其思想境界上看,应为王阳明亲自主笔。这是他在对南赣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之后,推出的因地施策的举措之一。文中的“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与“有善有恶是意之动”一脉相承。文中“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出自《宋史 范纯仁传》。王阳明最后还为乡约设计一段诫勉词:“人孰无善,亦孰无恶;虽善人不可知,积善既久,自然善积而不可掩;为恶若不知改,积之既久,必恶积不可赦;今有善而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为善而自恃,将曰入于恶矣!有恶而为人所纠,固可愧;苟能悔其恶而自改,将曰进于善矣!然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为善;而今日之恶者,亦岂遂终于恶哉?”
文中的“新人”是指曾经为贼被官兵擒获刑满释放人员。王阳明称呼他们为“新人”与上述这段话,均为告诫南赣民众:人人都有善,人人都有恶,善恶的产生就在心的一念之间,善行可能一时不为人知,积善日久自然就会天知地晓,作恶不知悔改,日积月累就会导致罪不可赦。不可恃他日之善而为恶,不可不悔改他日之恶而为善。不可以因“新人”有他日之恶而歧视,使其丧失改过弃恶的机会,而重操旧恶入山为贼。
这段话体现了王阳明力求从“心”的层面上破除“心贼”的策略,在思想层面上使乡民知善知恶,从而让乡民为善去恶,最终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但“善”从哪里来呢?有一位对阳明学说感兴趣的朋友说:阳明学说中的善从佛教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