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如何对抗病毒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简介说一代大医李可经半个世纪苦苦搜求,寻找到并亲自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中医秘籍”)。一书中有一图,见附图。

图中可看出脾胃经为中间轴,外面10条经组成5个轮,中间轴带动外面5个轮转,每一个轮也带动其它轮和轴转,只要轴和轮都正常转动,人体这个小宇宙就正常运转。

右边6条经是下降的,胃经也是下降的,如果上升就是呕吐了,肺经也是向下的,如果上升就是咳嗽了。左边6条经是上升的,所以肾经是向上的。

因为胃经和脾经在中间为轴,所以胃脾经是最重要的,所以艾炙胃经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就能长寿。

肾经是向上的,脚底涌泉穴是强肾第一要穴。通过艾炙和保温和加热涌泉穴让肾经升起来,从而带动轮轴运转正常。

一、加强肺部防御的方法

1、  穴位注射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肺部,那有什么办法,加强肺部防御,那就是李跃华先生在人体有“阳精气”的大肠经扶突穴、任脉天突穴、膀胱经大椎穴(或肺俞)穴注射极微量浓度的苯酚,把高阳精元素带动起来,通过“间质体液”流入肺部,因为苯酚的化学结构与病毒RNA里最多的胸腺嘧啶结构类似,病毒受骗纳入苯酚及高阳精元素,便可摧毁病毒并使病毒不能再被复制----这就是李跃华先生治疗病毒的科学机理。

苯酚是一种有毒化学品,微溶于水,对人的致死剂量是350mg/kg体重。李跃华先生采用苯酚浓度0.067%,对扶突穴、天突穴和大椎穴进行注射,每天一次,每次2毫升,分别注射左右扶突穴和天突穴和大椎穴共4个穴位,每个穴位0.5毫升。胰岛素一百毫升含有0.25克,即0.25%,是他使用苯酚浓度的5倍。世卫组织确定的苯酚安全剂量,是每天40毫克,李先生的方法每天仅1.34毫克,按2毫克计算,是该剂量的20分之一。苯酚注射疗法配合李跃华的另外一项“自体血液病毒灭活特异性疫苗”技术,小型临床试验的情况是1)18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5位重症、6位老人)全部转阴;2)对核心疫区的100多名医院后勤等人员预防注射后,包括李先生团队无防护密切接触病人一个多月,至今无一人感染;3)十多年来尝试治疗其它病毒性疾病上千例,疗效神奇。

李跃华的方法是在4个穴位相应位置进行皮下注射,有人怕不安全,含0.25%苯酚的胰岛素世界上有多少人一天注射3次,都不怕,这个方法比它量少反而怕了。

如果不敢注射穴位,那对上述4个穴位进行按压、拍打、电吹风加热、风湿精油按摩和贴风湿膏等操作,都会有效果的,只是刺激时间要更长,每天都要做。

如果都不想做,那至少知道这几个穴位重要,注意保温不要露在外面。

2、 洗鼻子

因为病毒或细菌首先通过鼻粘膜侵入人体,经常用温盐水清洗,可以帮助人体把进入人体鼻粘膜上的病毒清理出去。

我经常做的洗鼻子的方法:

a早上起来或晚上,我用一个小盆,它的大小,你可以把你的鼻子和嘴巴伸进盆里的水中.

b第一步,先装上温开水,加点盐,先喝一点,试一下,温度大约40度,像鼻涕一样有点咸,其实就是配成很像鼻涕的温度和咸度,让你的身体以为这是鼻涕。

c第二步,就是把你的鼻子和嘴巴伸进水中,心平气和地用鼻子吸水到嘴里,然后吐掉就行了,每天早上吸1-3次就行了。关键就是要慢,不着急,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吸鼻涕进鼻子会呛到的,因为当身体知道是鼻涕时,就会打开食管而不会打开气管,这一步最关键。

e另外,由于鼻子和嘴都在水中,没有空气,身体只会打开食管,不会打开气管,我有同事一次就学会了,也有同事要学很长时间。

这个方法我从1995前就开始,这个方法治好了我的鼻炎,而且,自从我学会这么做后我再也没有吃过感冒药,咽喉痛药,咳嗽药。

我经常偷懒不洗鼻子,偶尔会感冒,就喝姜撞奶或姜汁红糖水,加上洗鼻子,很快就好,从不吃药。

3.洋葱水

自制洋葱止咳水,效果一绝,冬天小孩易感冒咳嗽,不妨一试!(这个方法朋友试过效果不错,而且很好喝)

洋葱水止咳原理:

洋葱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发散风寒。因为洋葱鳞茎和叶子含有一种称为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挥发物,具有辛辣味,这种物质能抗寒,抵御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蒸洋葱水的制作方法:

a、一大颗洋葱去外皮后,切丝放入碗中;

b、放入蒸锅里,切好的洋葱丝里不要加水。

c、蒸开锅约半小时就蒸好洋葱水了,蒸好的洋葱水一次约50至100克;

d、蒸好后的洋葱水,有微微的甜味

e、岀锅稍凉趁热喝下

f、一天可蒸两次喝,如把洋葱吃一些,效果更好。

4.大蒜水

把10瓣大蒜切成片或碎末倒入沸腾水中,煮沸即可,可加点冰糖,岀锅稍凉趁热喝下。或大蒜碎末直接泡水喝。

5.生姜

国医大师路志正就是每天早上吃几片醋泡生姜,96岁面色红润,头发黑亮。醋泡生姜和喝姜丝泡水都不太好吃,却是最好的方式,而我采用吃姜醋或姜汁红糖水或姜撞奶,由于牛奶和精制糖不利于健康的研究很多,所以好吃的方式,就没有那么健康,但还是很有效的,我发现新鲜姜比制成品有效(有一次流鼻涕,没有生姜,找到一盒黑姜糖,把一盒10包都喝完了,没有效果,只好去买生姜,吃了一杯姜撞奶,就不流鼻涕了),还可以用生姜煮水泡脚,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用生姜煮水洗澡。这些方法在流鼻涕、打喷涕,头痛或发烧时使用直到症状消失。

二、 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刘易斯.托玛斯写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中说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祖先衍化而来。

这个祖先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个响雷赋予了生命,这个最早的生命可能就是像朊病毒一样的母细胞,因为朊病毒是目前所认知的微观世界里最小的生命,也是最简单的生命,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再演化出了类病毒,只有一条核糖核酸(RNA),冠状病毒也只有RNA,再演化出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再演化出一个支原体,外面包着一层薄皮,还不能称为细胞膜,再演化出细胞膜就成了细菌,再演化出多细胞生物,再演化出动物和植物,最后到人类出现。

在地球上,生物或生命的历史至少存在35亿年了,人类的历史至少300多万年。

病毒是人类的祖先,而人类与病毒共生了300多万年,人体内肯定存在长期与病毒抗争的遗传物质,所以,只要人类的免疫系统正常,就可以战胜病毒。

蝙蝠体温40℃,可以与任何病毒共存。

《36.5℃决定健康》一书中说,现在的医学书籍上仍然写着日本人腋下温度是36.89±0.34℃,但这实际上是50年前日本人的温度,作者说平时给人诊疗的时候一定会测量患者的体温,高一些的不过36.2-36.3℃,大部分都只有35℃多.

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就会降低30%以上,而升高1的话免疫力则会提高5-6倍。

50年来,日本人的体温下降了将近1℃,这意味着日本人的免疫力也下降了,变得更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人类直肠温度约为37.5℃,舌下温度约为37℃,腋窝温度约为36.5℃,大臂约为32℃,小臂约为28℃,大腿约为34℃,小腿约为31℃,脚趾甲约为27℃,因为人体体温躯体温度最高,四肢较低,脚趾是温度最低的地方,因而,体液循环脚趾最差,本来人穿衣服应该袜子最厚,然后到裤子较厚,躯干穿最少,而实际上,我们正好相反,所以,人体每天都从脚受寒气,人体受寒气时是没有反应的,只有身体有能量驱寒气才会出现流鼻涕或咳嗽或皮肤长疹等现象。

《黄帝内经》中说法就是起居有常,与鸡俱兴。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说一日是第二个圆,也分春夏秋冬,1-7点春,7-13点夏,13-19点秋,19-1点冬。按经络更清晰一点, 5-7点大肠经,这时应起床大便,7-9点胃经,这时应吃早餐,9-11点脾经,11-13点心经,13-15点小肠经,15-17点膀胱经,17-19点肾经,19-21点心包经,21-23点三焦经,这时最好睡觉了,23—1点胆经,1-3点肝经,3-5点肺经,所以有电灯之前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的人把这个圆也过反了,所以免疫力低,有那么多疾病。

《黄帝内经》书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书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现代医学也发现人体的免疫力在欢笑中最强。详见我另一篇文章《怎么样可以不生病》

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不注意保暖,让自己体温下降,使自己免疫力下降(我曾经去过美国,夏天把空调开得很冷,喝着冰水)。

第一、我们应该注意保暖

我们很多人由于长期身体处于受寒状态,完全没有感觉,有一次,我与同学坐高铁,她在咳嗽,我说你加件衣服,她说一点都不冷,我说你的肺在说冷,她加件衣服后就不咳嗽了,其实能咳嗽还是有点阳气的身体,我妈妈手冰冷,完全没有反应,根本不知道要加衣服,加裤子,加袜子,穿厚鞋。我同学妈妈冬天做完乳腺癌手术,一个月伤口都无法愈合,后来去了三亚伤口就愈合了,身体维持体温是很耗能的,如果你希望你的身体把宝贵的能量用于修复器官,就穿多点衣服,特别是裤子和袜子,喝温水吃温食。

第二、回归正常作息

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先喝温水解大便后再吃早餐,晚餐早点吃吃简单点,让身体血液回到肝肾对身体进行修复。如果你11点不睡,身体以为处于紧急状态,胆经和肝经就会调动储备能源,人就兴奋起来,就得到3点才能睡着了。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可以早睡,其实很简单,做到早起,就可以早睡,如果你每天7点前起床,午睡不超过半小时,晚上你就能早睡了,如果你12点才起床,你怎么可能早睡。

第三、学习穴位知识

按照上图就是让人体的轴脾胃正常运转,如刺激足三里穴,让肾经这个重要轮正常运转,如刺激涌泉穴,让肺经正常运转,如刺激肺经列缺穴和太渊穴等。我的扶阳调理法全部适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