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父母就地过年,留守儿童怎么办?”悄然间挂上百度热搜前三。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不少人选择留沪就地过年。
在居住的社区附近的一个小菜场里,我了解到已经一百多个外地商户纷纷选择留沪过年。
徐红在这个菜场卖了十多年肉制品。往年这个时候,她和丈夫早已踏上回家的列车,和许久未见的老人和孩子团聚了。而今年,她决定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留在上海过年。
她非常坚决地表示:“不能回去,为了孩子、为了大家的安全,今年我们夫妻俩就留在上海过年。”
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但“非必要不返乡”的道理,却也再明白不过。
可是,对家乡孩子的爱和思念却最为迫切。
“孩子一个6岁,一个10岁了,都在老家。一年没见了,特别想他们……”说起许久未见的孩子们,徐红眼眶红了,背过身,擦去泪水。
她有些歉疚,打算第二天“罢工”,花一天时间专程去给两个孩子挑礼物。
过去一年,中产妈妈因为“鸡娃”“焦虑”“内卷”等词频繁进入大众视野。与她们相比,同样有着不小育儿压力的外出务工妈妈大多时候却鲜少被人关注。
外出务工妈妈们在人力资本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在城市中要么成为流水线工人,要么做小本生意。
这些工作要么劳动量大而且时间长,要么工作和生活环境差,不适合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
所以,一般等哺乳期一过,她们就要准备离乡,开启“养家和远程养娃”的模式。
和徐红聊上几句,听得最多的竟然也是育儿压力。不时,还有旁边其他妈妈们的附和。
日常跟孩子互动的方式都是通过手机,孩子刚学会走路视频观看,孩子刚学会说话语音聊天。
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在上海打工的妈妈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电子妈妈”。
据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守儿童约6683万人,一组数据折射的是中国家庭中不少父母与孩子长期异地生活、无法给孩子提供陪伴的现状。
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他们或为自身更好的发展,或为赚更多的钱提升孩子生活质量,亦或来到城市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虽然选择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是一种短暂的牺牲。它们和爱有关,为了更好的爱身边的人,也期待明天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陪伴。
随着时间推移,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家长们,已成为新一代外出打拼的主力军。
他们开始像自己上一辈一样,逐渐尝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辛酸。
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这些在外打拼的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他们要在外辛苦工作赚钱养家,另一方面,教育的焦虑让他们试图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寻平衡,不错过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
对妈妈们来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不能时常陪伴孩子、亲身经历孩子的成长,让她们的内心充满了遗憾与自责。
但为了更好地爱孩子、爱家庭,她们别无选择。
特别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里,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也为响应“非必要不返乡”的号召,很多在外工作的妈妈们选择了就地过年。
而随着年味愈发浓烈,他们也愈加感受到内心的纠结与不平静。
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就曾公开对就地过年的打工人们表示“非常钦佩”。
因为“没有谁认为这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可以“看作是为全中国人民所作的一次贡献和慈善。”
所以无论是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留在当地过年的妈妈们,还是老家一年未见的留守儿童们,都值得被热情对待,奉为上宾。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有关情况。
会上,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介绍,为了能够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两类特殊困难群体过一个安全、舒心、祥和的节日,各级民政部门正在开展一系列的关爱行动,去全力保障好农村留守儿童们。
听到民政部的消息后,徐红不停地点这头。她说:“昨天和娃娃们视频,孩子已经给她看过志愿者们送来的年货大礼包了。还有村里有个小刘老师每天都会过来看看他们,陪他们下下棋聊聊天呢。”
辛苦的妈妈们,快拿起手机和孩子打个电话吧,或许久违的笑声将抚平你内心的焦虑,浓浓地爱意将填满你内心最深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