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是目的还是结果?聊聊我眼中的德鲁克思想!

关于赚钱是目的还是结果,这从来都有太多的争论。抱歉我有些和稀泥,这两类观点我都赞同,并且都是真心的赞同,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看上去很主流但实际很小众的观点:赚钱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接近于完全同意的,甚至是举双手双脚赞成,正如我总是告诉伙伴们先去思考如何创造价值。

接下来我要说重点了:这个观点之所以看上去很主流但实际很小众,在于我们都很认可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往往不能免俗。尤其现实中更多是这样的普遍反例:很多人就是以利润为目的,也就是刻意追求利润,却同样创造了非凡的商业成就和社会价值,这又是为什么呢?



价值与利润,是商业的先后因果逻辑!


为了破解这道谜题,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观点的本意吧。这个观点应该始于德鲁克。他认为,创造价值创造顾客是企业的目的,得到利润只是必要路径甚至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归根到底,价值才是目的,利润只是手段。

由此你可能会说,这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就像冯仑说赚钱只是附带结果,这颇有些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但我却认为这绝不是心灵鸡汤或者商业伦理,这本身就是商业的底层因果逻辑。为什么呢?


想想吧,创造价值和得到利润,你觉得现实中哪个在前而哪个在后呢?如果不遵循这个先后顺序,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这就像眼中只有想象出来的第二个饼(赚钱),但却不去先做好第一个饼(价值),这就是只关注要什么不关注怎么来,这种思维方式会始终陷入饿汉困境。比如一心只想着赚钱,却不以创造价值为前提,那么赚钱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与无源之水,这通常会让我们绞尽脑汁也赚不到钱。就算偶尔一夜暴富,也走得不远,甚至还要改头换面,又何来基业常青呢?

所以这个观点不是心灵鸡汤。它真正揭示的是:商业的先后因果逻辑!所以与其把它当做商业伦理,不如当做是商业逻辑。这个逻辑几乎是适合所有人的,无论你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为什么结果比发心更重要


上面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仍然会说:很多人就是刻意追求利润的,甚至就是以赚钱为发心的,为什么仍然取得了非凡成就呢,甚至还能保持基业长青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而我想说:这是因为他们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以创造价值作为赚钱前提!


所以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这其实不太重要。有没有创造价值,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需要再和一次稀泥:只要是创造巨大价值的,都是好同志!即便你没有创造巨大价值,但是你已经足够努力了,这也是好同志!

为什么我们要抱持这种态度呢?因为无论你喜不喜欢,赚钱都是多数人的目的。并且这本身可能是好事而非坏事。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难道不是人的权利吗?当人们都没有了赚钱这个澎湃动力,这对社会繁荣又真的是好事吗?这也是比德鲁克更早的思想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揭示的道理:人们出于自利而无意间利它。

这些自私自利的多数人,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无论我们接不接受,这才是符合多数人性的,并且还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流。而我觉得这也挺好的,经济学何尝不是社会生态学呢?

所以说,无论你的发心如何,只要是以创造价值作为赚钱前提,这实际上无意间就已经暗合了德鲁克揭示的商业逻辑,我想德鲁克老爷子应该会很欣慰的。为什么呢?先保持点神秘感,在结尾的题外话,我会说明为什么,这可能是个彩蛋。



创造价值,也许才是更重要的事


记得很多朋友找我商业咨询时,有的会把赚钱当做不好启齿的事,毕竟谁都不想显得很俗气,似乎觉得这有些低人一等,可是这又掩盖不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于是人们陷入了自我的人神交战,这种纠结状态是很难投入商业创造的,而这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集体无意识,甚至是几千年的集体无意识!

是的,当我们把赚钱当作原罪,甚至去以心论罪,这就会凭空制造出一些社会心理问题。所以在做商业咨询之前,我往往要被迫先做一场心理咨询,来解决一个本来不该存在的问题。

这时我通常会反问一句:赚钱真的有错吗?为什么你会觉得赚钱有错呢?

我会给他们点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思考这个看似熟悉但实际陌生的问题。当他们展开自我追问时,往往就会想到那句正确的废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此真正意识到:自己何错之有?会错的不是目的而是路径!

在朋友自己找到答案过后,这时我会补上一句:我不关心你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我只关注你有没有以创造价值为前提!那么你呢?

打开了这个心结,朋友们就会意识到:关注如何创造价值的路径,这是比追问发心更重要的事,甚至还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是的,这种轻装上阵的心态,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创造价值,然后赚钱就会是无比美好的事,赚钱哪里是什么羞耻的事呢!


关注发心而不是结果,恰恰会事与愿违!


我更关注结果而不是发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我们过度在乎发心,只要觉得自己的发心是好的,甚至把商业行为当作做公益,这反而会忽略过程和结果,导致过程与结果无人负责。

这是现实中很常见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益活动会失败的原因,并且这还是被无数社会实验证明了的集体失败。

为什么这种理想会失败呢?想想吧,当你觉得你只是为社会做贡献,你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好了,你还会真的去在乎结果吗?而如果这是关系你生存发展的事情,哪怕本来是以赚钱为目的,你还会那么无所谓吗,你会不会更在乎结果呢?

我们不必把自己想的太高尚,这就是多数人性啊!这种多数人性没什么不好的,这恰恰才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这还告诉我们:放不下的东西,你就去接受它!

实际上事情往往是这样:你越是追问自己的发心,你往往越不了解自己。因为赚钱本来就不是错事,而你却当做是错事,这才是真正的怪事。

这个元认知,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这会加剧你不了解自己不接受自己,甚至由内到外不了解别人不了解员工,也就是既不接纳自己也不接纳世界。

而如果你先不去追问发心,反而聚焦于创造价值的过程与结果,大大方方地去交换去赢利。这会激励你去加倍创造价值,并加倍得到市场奖赏,你就无意间进入了商业运作的正循环。在这些事实结果的奖赏之下,创造价值就会成为你的信仰你的目的,去追问该不该赚钱的发心还会重要吗?


所以说,哪怕你是为了赚钱而为别人创造价值,并且拼命的为别人创造价值,那么商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公益。但如果你把商业当做公益来玩,不太追求创造价值这个结果,这反而会让商业本身不再是公益。这世间的事,有时就是这么奇妙!


拥抱丰富多元但殊途同归的商业生态


总结一下,以上我试图揭示一个现象:

无论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只要是以创造价值为前提和路径,这在商业逻辑上都是殊途同归的,都是在为这个社会做价值贡献,这都是值得肯定的!并且这种起点不同的殊途同归,正是社会生态化多样化的精彩之处!


我窃以为德鲁克会赞同我的这个观点。当然我不能不敢代表他,但我认为很有这种可能,为什么呢?

因为德鲁克首先是社会生态学家,他是为了社会生态而创立了现代管理学。与所有杰出思想家一样,他固然有他的理想国有他的坚持,但他更拥抱丰富性和多样性,他不认为生态社会应该有标准答案。

拥抱多样性,怀疑绝对性,这在他的回忆录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现。经历过上世纪的时代风云变化,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他认为一个不够完美的社会可能已经足够完美,所以越到晚年他越警惕自己被德鲁克化。《旁观者》这个有些悠游的书名,可能正好代表他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他会反对任何一种绝对化标准化权威化呢?我认为这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因为清醒,知道的越多越了解自己的无知,知道任何学说都不能代表真理,这几乎是所有伟大思想家的共性,这是些可爱的老头!



题外话:我眼中的德鲁克思想


说说我眼中的德鲁克,以下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朋友们可以当做胡说八道。

德鲁克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境。比如有的人说德鲁克思想不接地气,有的人说德鲁克思想过于高冷,而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德鲁克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呢?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德鲁克思想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被过度中国化了,却没有了德鲁克。这是什么意思呢?

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思想是一元论,我们从小就是接受这种思想长大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当遇到德鲁克思想,并且内心被深深折服以后,我们就会把德鲁克思想也当做唯一的标准答案。

这无意间就会出现德鲁克最担心的情况:德鲁克思想被德鲁克化。所谓德鲁克化也就是被权威化,尤其是在一元论的语境之下。

要知道,即便没有遇到德鲁克思想,在传统思想的一元论催化下,只要我们认可任何一样东西,都容易把这样东西当做唯一答案。于是在我们被德鲁克深深折服以后,很容易认为凡是德鲁克说的都是对的,凡是德鲁克没有说的都是存疑的,甚至是别人胡编乱造的。

而这种被绝对化权威化,可能正是德鲁克最担心的德鲁克化。


这种德鲁克化实际是中国化,并且是一元论的中国化。而这种执念在工作生活之中,往往就会出现以下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时在我自己身上就有:

比如,凡是遇到以赚钱为目的的朋友,我们也不管他赚钱的手段合不合理,就会下意识的生出反感,觉得那些朋友不够德鲁克,觉得多数人都有问题。这自然就会让很多人觉得,德鲁克思想过于高冷还不接地气,导致明明可以接近德鲁克的也会远离。这在加强内部团结的同时,也在加剧外部的疏离。而这其实是传统思想一元论的结果,与德鲁克思想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再比如,有的朋友会把德鲁克的人本主义,在实践中变成以改造人为管理目的。这其实与德鲁克无关,而是我们从小到大就已经习惯了改造与被改造。这实际反而是不够尊重人的自由选择,不够拥抱这个生态化的社会,这实际上反而离德鲁克的社会生态视野越来越远。并且,只要我们是改造人而不是发现人,这种努力通常只会事倍功半,这让很多人觉得德鲁克思想没用。


这就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吧。我不能不说,习惯思维的力量太强大!

最后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终于明白了:这与德鲁克思想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我们出厂设置里面固有的一元论思维,碰巧遇到被德鲁克思想所折服,也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望远镜,这加剧了我们用一元论视角去看世界。


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这引导我去追问:德鲁克思想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找到的答案是:自由!并且我大胆认为,自由是德鲁克思想的底蕴和精髓,其他一切形式上的都是表象。甚至如果没有理解自由,实际抱持的是一元论权威论,这可能会反而妨碍我们真正理解德鲁克。

想想吧:德鲁克为什么坚决反对德鲁克化?这只是因为道德上的谦虚吗?更底层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捍卫自由,反对一切标准化权威化绝对化,所以德鲁克本人强烈反对自己被德鲁克化。也许吧,理解了德鲁克的自由精神,你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反对德鲁克化,并且反之亦然。这个视角,可能是理解德鲁克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入口!

所以我有时会对朋友说,你一方面可以相信德鲁克,另一方面你可以怀疑德鲁克,更不要相信我的胡说八道。你对一切学问都应该如此,这可能是德鲁克最希望看到的。有时没有怀疑过,也就没有真正的相信过。如果从来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也就很难解决实践中的是什么。


自由是德鲁克思想的底色,这也许不是我在胡说乱侃。

这关系到德鲁克为什么会创立现代管理学:作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见识过无数乌托邦理想的人,正是出于捍卫人的自由,他投身社会生态学,无意间创立了现代管理学。而创立管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这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去保障人们的基本自由,去接纳人的不完美,不够完美或许就已经是理想社会了,追求过度完美反而会是集体灾难。

如果理解了自由才是德鲁克思想的底色,我们就会知道:我对你不对,觉得这个世界的多数人都有问题,这恰恰是一元论思维导致的,这恰恰偏离了德鲁克的自由思想。所以我在想,如果德鲁克面对一个满身铜臭味的人,他会是什么态度呢?

也许他固然会很反感不喜欢,并默默保持距离,这是属于他的自由选择。但同时他会坚决捍卫对方的自由选择,哪怕是散发着铜臭味,因为这是对方的自由选择。如果这个人虽然目的只是赚钱,却是以创造巨大价值来交换丰厚利润,我想他会狠狠地为他点个赞,这难道不也是他眼中的企业家精神吗?


我还想说,这不是人际关系学,而是一种社会生态观。

在这里回到前面抛下的那个疑问:德鲁克既然已经说了创造价值创造顾客是企业目的,却对于个人以赚钱为目的但附带创造了巨大价值,老木为什么反而认为德鲁克会感到欣慰呢?

理解这种看似矛盾,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自由。老爷子之所以说创造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的存在目的,在于企业能够创造社会价值,企业在社会生态中才有存在价值,否则企业这种形态就会被其他更不好的形态所代替,最终就会妨碍到每个人的自由,所以捍卫自由是企业存在的更深层次目的,甚至是目的背后的目的。

所以,创造价值固然是企业的存在目的,但是作为你个人呢,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这纯属你的个人自由选择。甚至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恰恰就是为了保护这种自由。所以即便你是以赚钱为个人目的,却实现了创造社会价值的组织目的,这不是挺好的事吗?德鲁克对于其前辈亚当·斯密的思想理解,也许比我们多数人都来得深刻,因为这两种思想都是为了保护自由。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德鲁克是强调赚钱是企业的手段而非目的,但老爷子好像没有说过你不该赚钱,或者说你作为个人不该以赚钱为目的,他反而说经济绩效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准,经济绩效是企业组织在社会生态中的存在必要。

所以老爷子有很多看似非常矛盾非常费解的说法,这常常会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你理解了他要保护的自由,几乎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自由是理解德鲁克思想的关键钥匙!


最后说说我眼中的德鲁克,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可爱老头。他本人不觉得他拥有标准答案,所以人们问他最满意的书是哪一本,他永远说是下一本。这也许不是谦虚也不是说话艺术,而是真心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太多未知,而他并不敢确信自己已经拥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位求知者的诚实态度,这也是苏格拉底精神的延续。

所以有趣的是,既然他本人都不觉得他拥有标准答案,我们却认为他自己就是标准答案,这是不是恰恰就是违背了他的本意呢?

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不是应该是我们面对一切学问一切权威的态度呢?


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我眼中的德鲁克,只是我眼中的还是暂时的,建议你可以当做胡说八道。保持点悬念,放下标准答案,这本身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谨以此文致敬诸多前辈,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头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