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君传我一篇文章,是关于杭州可能要推行的减负政策。大致内容有小学生要是晚上九点之后还没有做完作业,家长签个字证明一下,就可以拒绝作业。其它还有诸如一二年纪不能留书面作业之类的事情。
政策肤浅粗暴到如此程度,也是让我情绪好好的波动了下。
从我上中学开始,就说要给学生减负,也有各种政策出台。但是减到现在,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从学生负担的来源上说,是越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向前延申到学校。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各种减负的手段只是改变负担的方式。而没有办法改变负担越来越重的事实。
所以这个意义上看,任何减负的措施如果没有改变激烈的社会竞争的事实,是不会实质上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的。
那么,我看到的减负如何改变教育的面貌?如何改变了负担的形式。从我那届前后开始,据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高考只允许靠基础题,简单题。即使高校扩招了,高校还是分三六九等,大家还是要往好学校挤。所以竞争的局面没有改变,负担也没有事实的减下来,备考的压力没有消失,改变的是备考的方式。原来高三没有增加新的知识点,不太需要动脑子。现在做题也不太需要动脑子了,需要的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的练习,来保证做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最近小毛上学之后看到和了解到的是学校不太能给学生布置作业了,就像今天的看到新闻里的情况。结果是家长被拖下了水。老师既然不能布置作业了,特别是书面作业,那就只能委婉的告诉家长:我们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孩子以后能不能上好初中你们自己看着办。我看到的现在是,小学一年纪作业很大部分都要家长参与:家长要听小朋友念拼音,然后打分;小朋友做数学家长帮忙计时,家长批改,然后家长督促订正;古诗背给家长听,然后签名。
我不介意花时间和精力帮助我的孩子学习。甚至我非常渴望对于他的学习和成长能有效投入我的精力。但是现在这个样子,离开家长没有办法作业的情况,让小朋友迷惑谁才是学习的task owner。我既害怕小朋友失去自己主导自己事情的能力,也害怕因此他难在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还害怕他肉体已经长大的时候心灵上还完全依赖着我们。
今天时间晚了,明天继续写。要写政策主导者应该也不是白痴,背后是简单甩脱责任的逻辑。要写我觉得教育的两个作用:学习知识和鉴别人才。要写我觉得小朋友的负担是必然重的,问题是如何让小朋友的付出物有所值,要怎么学习知识的角度有收获,鉴别人才有应该如何有差异。鉴别人才,也可以从教育资源分布均匀的角度看看改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