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语“彷徨”还是在那首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那时的自己觉得彷徨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隐约着透着一种朦胧美,丁香一般的姑娘是在这彷徨中,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韵味。最是雨巷爱姑娘,更是楼道听雨丁香结,真叫半回眸间半媚生,这么个朦胧的字眼,再次更深层的接触却是在这本书中——《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就是这种彷徨,让书中的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着真实与梦想,幸好遇上引路人,让少年不彷徨,却在朦胧中成长。没有幻想便没有自我,而自我却总要面对现实的拷问,才能分清现实与幻梦的路径。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黑塞借少年辛克莱的眼睛,洞察了每个少年,或曾是少年的我们的心思。苏格拉底认为人唯一要解决的课题是“认识你自己”,然而寻找自我之路,却总难免沼泽与荆棘。也许你会羡慕辛克莱有“德米安”相伴,做他的引路人。但当你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路时,你会发觉“德米安”,其实从未离开。他是爱,是信仰,是你最诚挚而热切的向往。
“勇气与克制”是刻在希腊神祗上的信条,“自我推诿”的人类总能获得一时甚至一世的欢愉,但这欢愉间,他们同样丢掉了最宝贵的自我。
那么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一般,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找寻自我的这条路,是彷徨,是渴望,更是一种突破。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善于使自己成为一个人,绝大多数人始终是重制品,他们根本不了解个性化的需要。
但是谁了解并经历着这种需要,谁也就肯定知道,这种斗争把他带到了同平常生活,同传统与市民的东西的冲突之中。我们期待挣脱的是那个有着束缚的自我,在书中是一场噩梦,是变着法儿的效应本领,让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同时也是自己心中之物。真实无非就是心中的真实。因此,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那样他们会幸福。可是,一旦人们了解了事情的另一面,他们就不能再选择庸人之路。
那么即便是最老实的人,一生也至少有一次违逆虔诚和感恩美德的经历。
每个人都会迈出这一步,和父亲、老师分道扬镳,每个人都应尝一尝孤独的滋味,虽然大多数人承受不住,很快又找到了栖身地,可这并不是走出了彷徨。作家黑塞用他的生平,让大多数人懂得了彷徨的意义,可惜的是他自己却是在在这本书中成长,四十几岁的他面对生活中的变故,他更是彷徨,精神病也许是书中小时候无法摆脱的那个黑影,引路人无疑成了书中的点灯人。
彷徨,彷徨,彷徨——希望的是彷徨中遇上那个丁香一般的姑娘,希望彷徨时走出独立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