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
二十七、辽东三老
【原文】辽东三老者:戴亨,字遂堂;陈景元,字石闾;马大钵,字雷溪。三人皆布衣不仕,诗宗汉、魏,字学二王,不与人世交接,来往者李铁君一人而已。戴诗不传。陈有《崇兆寺》诗云:“世外招提境,浮生寄一时。铃声吟殿角,涧影落松枝。鸟语留归念,山僧笑索诗。东方明月上,若遇此心期。”马《闻西师振旅寄宁远大将军》云:“雪飘组练归榆海,花满弓刀入玉关。”《偶成》云:“晒药偶然来竹外,修琴不复到人间。”石闾弟景钟,字橘洲,有《夜阑曲》云:“春夜频倾金叵罗,胡姬按板对筵歌。低徊笑语牵红袖,如此风光可奈何!”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有拘墟皮傅之见。辽东三老,亦复似之。铁君作《尚史》,专搜三代以上事,而竟不知本朝有马辅之《绎史》,亦囿于闻见之一端。然近今士人,先攻时文,通籍后始学为诗,大概从宋、元入手,俗所称“半路上出家”是也。源流不清,又不若三家之力 争上乘矣。
铁君名锴,父为总督,而能隐居不仕,自称鹿青山人,有《瞧螟斋集》行世。录其《梅花》云:“众木正如梦,一枝方自春。遂令江水上,真见独醒人。”《咏月》云:“清绝自成照,何曾挂树生?有时通夜白,一片得秋明。远水若相接,浮云或并行。年年圆便缺,谁悟善持盈?”
[译文]辽东三老是:戴亨,字遂堂,陈景元,字石闾;马大钵,字雷溪。三人都是百姓而不做官,诗歌以汉、魏之风为宗旨,字学王羲之、王献之之风,不和世间俗人交往,和他们有来往的只是李铁君一个人罢了。
戴亭的诗没有流传下来,陈景元有《崇北寺诗》说:“世外是佛祖的境界,人的生命只是一时之间。殿角的铃声响亮,山涧的流水倒影着松枝。鸟儿鸣唱使人有回家的感觉,山寺中的僧人笑着向我要诗。东方的明月已冉冉升起,就像我此刻的心情。”
马大钵有《闻西师振旅寄宁远大将军》一诗说:“大雪像丝练一样绵延不断地落到榆梅,使玉门关上的守将的弓刀都如同开满了花。”《偶成》说:“偶然来到竹林外晒药,不再到俗世中去修琴。”陈景元的弟弟景钟,字橘洲,有《夜阑曲》说:“春天的夜里频频倒酒,胡姬按着节奏在华筵上歌舞,低头一笑红袖飞舞,这样的风光实在是让人陶醉。”
明朝七子论诗,都被古代的知识所蒙蔽而不知现在的,有拘于一隅牵强附会的见解。辽东三老也是这样,李铁君作《尚史》,专门搜集三代以上的事,而竟然不知本朝有《绎史》,也局限于闻见的一端。然而近代和现代的人士,都是急于攻读现时的文章,中举后,才学作诗,大概是从宋、元入手,俗话说“半路上出家。”就是这个意思。源流不清楚,又不如三家那样力争上乘了。
李铁君名锴,父亲是总督,但他却隐居不做官,自称为荐青山人,有《瞧螟斋集》传世。摘录他的一首《梅花》说:“众多的树木还在梦境中,一枝梅花已来报春。使得江水之上,真正见到清醒的人。”
《咏月》说:“清丽绝顶自成美境,何必挂在树梢上,有时一夜都十分明亮,显出秋天的明快。远方的水似乎和她相接一起,浮动的云彩似乎在和她并行。年年有圆有缺,谁能明白这其中的变化规律呢。”
[笔记]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记述了辽东三老的诗和为人。
陈有《崇兆寺》诗云:“世外招提境,浮生寄一时。铃声吟殿角,涧影落松枝。鸟语留归念,山僧笑索诗。东方明月上,若遇此心期。”
马《闻西师振旅寄宁远大将军》云:“雪飘组练归榆海,花满弓刀入玉关。”
《偶成》云:“晒药偶然来竹外,修琴不复到人间。”
石闾弟景钟,字橘洲,有《夜阑曲》云:“春夜频倾金叵罗,胡姬按板对筵歌。低徊笑语牵红袖,如此风光可奈何!”
李铁君名锴,其《梅花》云:“众木正如梦,一枝方自春。遂令江水上,真见独醒人。”
《咏月》云:“清绝自成照,何曾挂树生?有时通夜白,一片得秋明。远水若相接,浮云或并行。年年圆便缺,谁悟善持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