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今天学习了论语《里仁第四》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先说说第一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皇侃注疏说“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所以,约是讲贫困的环境。不仁之人,就是心里没有仁爱心,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不可以久处于贫困,为什么呢?“久困则为非”,这种人老在贫困的环境里面,一定会为非作歹。这种人不会甘心贫困的环境,会用种种手段来谋取利益,甚至不惜做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不可能久处于贫困。
再说说“仁者安仁”,安是心安。“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他心不安,这叫安仁。仁者的心想自己的少,想别人的多。这种人天性仁厚,不在这个外界环境当中太过的讲求,只有一个志愿,就是为仁。逐步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仁慈心愈来愈大,愈来愈广,对于财色、名利没有任何希求,能做到心安理得,心安了,理就能得到。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他因为心清净,他能够明了。如果心不安,那理就得不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仁人?那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些生活享受、名闻利养无所希求。如果心不安,怎么办?那要明理,心安能理得,那理得也能够心安,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学道理,认认真真的学习圣贤教诲,理得了也就心安了,那就能够安仁了。安仁就是《大学》里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虑是智慧,得是什么?得成圣贤。
最后说说“知者利仁”,什么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他不一定是仁人,可能他还是有想到他自己,有我这个念头在。但是这个人他聪明,他知道行仁修善一定有利于自己,至少他能明白因果,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明了《尚书》里面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了解《易经》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因果道理,他能够明了,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乐于行仁,这个有利于自己。愈修善就愈有善果,愈有善果又加深他对于因果的信心,更加努力去修善行仁,这是属于“知者利仁”。
“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这句是跟第一章所说的“择不处仁,焉得知”是一种内涵。前面是说到择地、择居处,这里讲择友。特别是一起学习圣贤之道的这些朋友,必须知道他是仁还是不仁,他的心地是善还是不善。孔子讲过,“无友不如己者”。在德行学问上比不上自己的,都不要跟他交朋友,就是不要跟他学习,不是说不帮助他,而是不跟他学习,不以他做为帮助自己道业的同修道友,那更何况不仁之人?所以,不仁者无论是贫富都不可以跟他交往。跟不仁者交往,一是会受他的影响,被他拉堕落了。二是别人会有误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为什么跟他交朋友?你肯定跟他一类人,保全自己的名节。三是跟不仁者在一起肯定会有烦恼、不愉快,因为我们还是凡人,我们自己如果自私自利没放下,跟那些不仁者在一起,肯定会起冲突,因为他也自私自利。他自私自利,你也自私自利,这不是冲突了?那关系肯定闹得很僵,很不愉快。除非你真正是仁者,真正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
所以,我们虽然未必能做到仁者,至少得做一个智者。智者是会选择,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朝着仁者这个方向去走。到了仁者,你心就安了,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