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摘录自易小霞《新媒体写作:打造爆款文章的五个原则》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文章,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最想得到,但却很难得到的答案。
诚然,提高写作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淀,但一些新媒体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却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掌握的。
一、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1.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为何不同人找选题有明显优劣区别?这便是新闻敏感性。一个具有较强新闻敏感性的人,往往能在一瞬间看出新闻是否有价值。要提升此种能力,需要广开门路,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尽力去分析事件后续发展及影响。
2.适度“人云亦云”,绝不孤芳自赏。
热度是媒体人的生命,这话从不过时。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舆论走向,在寻找选题时一定要试着去判断整体趋势。
3.一切伟大的创造,都由模仿开始。
事物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与轨迹的,包括选题。在不知如何把握选题时,对标自身领域里的佼佼者, 反复查阅、记录、归纳他们的选题类型、标题、方向,从一个到十个,从十个到一百个,持续地分析与总结,有助于快速提高选题能力。
4.找到大象和宇宙飞船的共同点。
以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出发,用发散式的思维,试着去将多个事件放在一起,联系在一起。
二、观点先行,开门见山。
不要让别人猜测你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新媒体写作的大忌。写作前一定要对自己想要呈现的观点有一个鲜明的认知,并在文章开头率先亮剑。
1.碎片化阅读时代,第一印象决定文章生死。
2.酒香还怕巷子深,别让读者等你太久。
在你不具备压倒性的文字美感前,请你不要等读者去文章中寻找你的观点。相反,一篇好的文章,作者往往会将建设性的观点率先亮出,随后结合材料,立体展开。
3.倒金字塔写作,从来没有过时。
比起过去和未来,人们更关注当下。因此,文章的观点展开后,写作者可以以当下时间为开端,先将事件说深说透,再发散到历史背景或者未来趋势之中。这样直接的行文方式,不仅利于读者阅读,更利于观点的表达。
三、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
1.用所有字去写一件事,才能让所有人记住一件事。
人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需要 21 天的重复。同理,一篇文章只有在对一件事情集中研究、反复强化时,才能让读者牢牢记住文章的观点并有所收获。
2.“蜻蜓点水”无异于“谋财害命”。
作品面对的是读者,作者要对读者负责。如果一篇文章没有重点、没有核心、零零散散、不知所云,那么写作者不仅浪费了自己大把的时间与精力,更是一种不尊重读者的表现。
3.唯有力透纸背,才能深入人心。
人类文明开端于掌握火源—— 钻木取火,将力量集中于一点,才能有希望的火苗。同理,一篇文章中逻辑构架、引用材料、行文语言等所有一切,都必须围绕着文章的核心观点运行,切忌”节外生枝“”多线作战”。
4.如果词不达意,请你撕掉重写。
人怕说错话,文怕会错意。成文后第一次复盘,一定要关注你文章呈现的与你想要表达的是否有所冲突。如果存在问题,要第一时间找到症结所在,包括逻辑通不通,材料对不对,语言精不精等,并及时修改。
四、观点大于逻辑,逻辑大于材料,材料大于语言
1.观点是文章的大脑。
2. 逻辑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3.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肉体。
4.语言是文章的外貌。
五、把自己当做一件不完美的作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写作过程中,作者无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不可避免的灰心,甚至想要放弃。不过,这只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必经过程。重要的是将自己也当做一件“作品”看待。
1.坦率接受你写出了一堆“垃圾”,但万万不可停下写作。
2.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偷懒。
3. 保持热爱,保持敬畏。
定期回想写作历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次与最狼狈的一次。定期把现在与先前作品比一比,寻找自信并坚持下去。 没有一个写作方法,完美适合所有人——如果有,一定是四个字:多看,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