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讲师班里,我第一次对“妥协”两个字有了如此深的感受。
在字典里,妥协的释义是,退让以避免冲突。
妥协这个词,或多或少会让人带有一点负面情绪。
如同菜市场买菜:你开价1块,我还价8毛;你为了赚多一点,我为了少出一点,最后我们同意以九毛的价格成交——双方为了利益而角力。
2
亲子关系中的妥协,则是为了彼此需求的输赢而角力。
孩子说想吃巧克力豆,妈妈说不可以,巧克力吃多了会烂牙。
孩子说,那我吃三颗,不算多吧?妈妈说,最多一颗。
孩子说,两颗行不行,只有这么一点点。拗不过孩子,妈妈最后同意了让孩子吃2颗巧克力。
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乍一看是很有效的,似乎既避免了冲突又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孩子吃到了巧克力豆,吃的量也不会引起烂牙。
但是,如果孩子提出4颗、5颗或6颗巧克力豆呢?妈妈又以什么标准和孩子角力?
如果妈妈仔细思考一下:双方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孩子的需求是吃巧克力豆,吃三颗巧克力豆,还是想吃点什么但不一定是巧克力?
如果妈妈的需求像她一开始所表达的,是“担心吃太多巧克力豆会引起烂牙”,那么为什么一开始不明确提出吃巧克力豆的量,而是直接拒绝了孩子吃巧克力豆的要求呢?
3
引发需求冲突的,显然不是巧克力豆的数量多少。
在这个案例里,双方都忽略了自身真正的需求,而是在解决方案——“吃几颗巧克力豆”上纠缠。
解决需求冲突时,最难做到的就是“清楚双方的需求是什么”,但这一点恰是最基本也最容易忽略的东西。
回到这个案例上。假设:孩子的需求是,我有点饿了,我想吃点东西;妈妈的需求是,帮孩子控制摄入的糖分。
当需求明确以后,双方可能会达成一个更“双赢”的解决方案:用酸奶或其他低糖的零食代替巧克力豆。
综上,当亲子关系遇到了需求冲突,我们不妨停一停,问问自己:我的需求是什么?再听听孩子:你的需求又是什么?
了解清楚了答案,以我们和孩子的智慧,大多都能找到令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