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蚕宝宝
随着萌宠乐园主题开始实施,我们班的自然角也创设出来了,孩子们将从家里带来的小乌龟、小鱼、小仓鼠、小蝌蚪投放到自然角,班里的小小角落立马热闹起来,小班幼儿对小洞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非常喜欢小动物,孩子们会时不时来自然角观察照顾这些小萌宠们。一天早晨,依诺早早吃完饭来到自然角给小鱼小乌龟喂食物,她指着桌子上的透明塑料盒和好朋友欣悦说:“里面这些黑色的小点点是什么呀?”“老师放在小蝌蚪旁边,可能是小蝌蚪的食物吧?”“你看还有里面还有两条黑黑的小虫子!”“应该是小蝌蚪的食物长虫子了吧?”俊彦也走过来加入了讨论中。“这是蚕宝宝小的时候,我妈妈也在家里养蚕宝宝,过几天蚕宝宝就从黑色变成绿色啦”月月走过来胸有成竹地说道。听到了孩子们的讨论声,我走到了自然角,诺诺想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老师,这些到底是什么呀?”“孩子们你们的想法都很棒,我们一起来养一养试试,相信答案很快就会水落石出,就这样带着疑问我们的养蚕之旅开始了。
教师思考:
在班级中创设自然角,能够提供孩子们与小萌宠亲密接触的机会,小动物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孩子们通过对蚕宝宝悉心的照顾与观察,能够培养孩子们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通过这些日常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照顾小动物的基本技能,也懂得了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等重要品质。同时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关爱教育是孩子们人格品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耐心、细心以及责任心,孩子们在生活中也懂得了照顾爱护小动物,照顾爱护自己周围的人。
二、关于蚕的小问号
孩子们对于这些“黑点点”非常感兴趣,每天都去自然角仔细观察,过了几天孩子们惊奇地发现“黑点点”变成了一条条小小的黑黑的“小虫子”,于是我利用活动区讲评环节通过绘本《诞生了!蚕》解答了孩子们心中的疑惑;原来啊这些黑黑的“小虫子”叫“蚁蚕”,刚从卵里爬出来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蚂蚁,所以人们叫它“蚁蚕”孩子们对于蚕非常感兴趣,同时对于蚕也充满了各种小问号:
月月:“为什么刚孵化出来的蚁蚕是小小的黑黑的?”
依诺:“蚕宝宝吃什么?”
岳嵘:“蚕宝宝长大后会变成漂亮的蝴蝶吗?”
小禾:“养蚕宝宝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
由于孩子们对于蚕宝宝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新朋友特别感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将自己关于蚕宝宝的小问号用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鼓励孩子们在集体面前分享交流自己关于蚕宝宝的小问号,鼓励同伴间大胆对这些小问号进行猜测假设,接下来我又将孩子们小问号做成了调查表,引导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基于自己的猜测继续进行探究关于蚕宝宝的秘密。
教师思考: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在科学探究中,问题是推动思考和实践的关键。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決问题的能力。同时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进行实践和观察。幼儿可以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等方式,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活动中对于孩子们提出的关于蚕宝宝的小问号,我没有直接去解答,而是鼓励孩子们和同伴进行讨论猜测,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调查的方式探究关于蚕宝宝的秘密,发展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三、萌娃养蚕记
日子一天天过去,黑黑的“蚁蚕”慢慢长大了,变成了青绿色,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已经有了“怎样照顾蚕宝宝”的相关经验,知道了。。。。。。。区角活动时间小朋友们来到自然角细心地照顾蚕宝宝,因为蚕宝宝爱干净,在自然角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给蚕宝宝清理粪便,将桑叶用小剪刀剪碎喂给蚕宝宝,每天记录蚕宝宝身体的生长变化,放学回家的时候在小区里会给蚕宝宝摘一些新鲜的桑叶第二天带到幼儿园来,孩子们每天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自然角看看蚕宝宝,蚕宝宝成了孩子们的羁绊,蚕宝宝在孩子们的悉心照顾下一天天慢慢长大。
兰心:“快看蚕宝宝又长大了一些。”
晨晨:“这只蚕宝宝怎么一口叶子也不吃?”
肖晗:“快看这只蚕宝宝一直翘着身体,一动也不动,它是不是生病了?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自然角互相讨论着自己的观察发现,看得出来孩子们对于蚕宝宝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活动区讲评环节利用绘本《谷雨,养蚕忙》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蚕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蛾,从破卵到变成蛾大约需要两个月左右,蚕宝宝会推四次皮,每次蜕皮。。。。。。以及蚕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了解了蚕的各个阶段后,我引导孩子们利用抽纸、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制作了蚕宝宝生长过程的手工,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于蚕的成长过程以及蚕的身体结构的认知。
四、蚕宝宝大危机
“老师快看,这几只蚕宝宝不动了。”兰心拉着我的手来到自然角指着蚕宝宝说道。近几天孩子们发现班里的蚕宝宝出现陆续死亡的现象。于是我利用讲评环节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出现的这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蚕宝宝会死亡呢?剩下的蚕宝宝我们应该如何照顾呢?”“我觉得可能是太阳太晒了吧?应该把蚕宝宝放到太阳晒不到的地方去。”“我觉得可能是蚕宝宝没有水喝所以渴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抢着分享自己的想法。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孩子们非常伤心,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关于蚕宝宝为什么会死亡的猜想,我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蚕宝宝死亡的原因,同时请教了有养蚕经验的保育奶奶,最后蚕宝宝死亡的原因水落石出,原来是孩子们将桑叶用水冲洗干净的时候没有擦干叶子上的水,导致了蚕宝宝吃了带有水的桑叶,所以出现了蚕宝宝死亡的现象。事情的起因是孩子们之前的经验是蚕宝宝要吃干净的桑叶,所以俊彦在喂蚕宝宝之前会把桑叶清洗一下,但是由于桑叶没有擦干上面还带有水,蚕宝宝吃到有水的桑叶后出现陆续死亡的现象。了解到蚕宝宝死亡的原因后孩子们在喂蚕宝宝之前都会很注意把桑叶上的水擦干净。同时我们一起请教了有养蚕经验的保育员奶奶,保育奶奶给出了养蚕的建议:可以在养蚕宝宝的盒子上扎几个孔,给盒子盖上盖子放到阳光晒不到的地方去,给蚕宝宝创造一个通风的环境,同时盖上盖子能让蚕宝宝的身体保持湿润。蚕宝宝的死亡之谜找到了,孩子们对于蚕宝宝的死亡感到非常伤心,月月小朋友又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蚕宝宝,孩子们决定细心照顾蚕宝宝。
教师思考:《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幼儿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经验和科学常识。幼儿应当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等方式,了解物体的性质、运动规律、变化过程等基本概念。同时,幼应当学习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分类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在《3~6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当出现孩子们发现蚕宝宝出现死亡的情况后,我并没有直接给出孩子们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讨论交流思考猜想蚕宝宝死亡的原因,孩子们有了猜想后,我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和爸爸妈妈调查,通过自主探索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本次事件,孩子们提高了自主探索能力,知道了当出现问题时候应该先猜想假设然后运用实验或调查等方法去验证推测自己的猜想,最后找出问题的原因,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五、小小铲屎官
通过前期的探究调查,孩子们对于蚕宝宝喜欢吃什么以及蚕宝宝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孩子们对于蚕宝宝非常感兴趣,活动区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在自然角观察蚕宝宝。
依诺:“老师我发现蚕宝宝的盒子里有一些黑色的点点”,只见她举起一个黑黑的小颗粒大声说道:“它摸起来硬硬的。”
“这是蚕的粪便”,旁边的月月胸有成竹地说道,“我家里也有蚕宝宝,我看到妈妈经常给蚕宝宝清理粪便。”
活动区结束后的讲评环节我请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关于蚕砂作用的猜想,并播放了关于蚕砂作用的视频,最后进行了小结:“蚕砂是一味中药,有祛风除湿、清肝明目的作用。可以做成蚕砂枕头,枕着睡觉对眼睛有好处,也可以泡茶喝,能达到祛风湿止痛的效果。蚕砂的作用可真大!蚕宝宝非常爱干净,所以小朋友照顾蚕宝宝时也不要忘记经常给它清理粪便哦。“
六、蚕茧作用大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发现蚕开始吐丝结茧,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蚕茧的样子,蚕宝宝进入了结茧阶段。孩子们对于蚕茧里的蚕宝宝非常好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蚕茧是可以剪开的,而且有助于蚕蛹化蛾,于是我将蚕茧小心翼翼的剪开,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蚕蛹。
肖晗:蚕宝宝变成黄黄的了,还会动呢。
岳嵘:旁边黑黑的是蚕宝宝褪下的皮。
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蚕蛹的样子,和旁边的小伙伴一起讨论着自己的发现,通过播放蚕宝宝变蚕蛹的视频,我们了解到蚕宝宝在吐丝结茧后,会在茧里褪下一层皮变成蚕蛹,不吃不喝也不动,等到再褪下一层皮,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蚕茧有什么作用吗?”我顺势想孩子们抛出了问题。
“老师我知道蚕茧可以做蚕丝被,我家里就有蚕丝被。”月月大声向老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知道的蚕茧的用处,
“我看到妈妈用蚕茧洗脸。”
“蚕茧还可以做丝绸。”
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知道的关于蚕茧的小知识。讲评环节我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蚕茧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时总结提升孩子们的经验,例如人们利用蚕茧中蚕丝蛋白的保湿作用可以把蚕茧煮软后用来洗脸。蚕茧可以药用,用来治疗反胃吐食。蚕茧可以做蚕丝被可以做丝绸。中国也被称为丝绸之国,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养蚕缫丝,因为盛产蚕丝中国被称为丝绸之国。此外中国还有一条“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孩子们对于小小的蚕茧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播放了视频引导孩子们了解抽丝的过程,并准备好工具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抽丝制作蚕丝扇。通过亲身体验抽丝过程孩子们发现:蚕茧煮的时间不能过短,煮的时间过短蚕丝容易断,同时也不能煮的时间过长,也不利于抽丝。接下来我们将抽出的蚕丝进行绕扇,在绕扇的过程中不能太用力,否则蚕丝容易断,还要有耐心,一直坚持不懈的饶扇,最终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把美丽的蚕丝扇被成功制作出来,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
七、蚕的一生
“老师快看蚕宝宝变成飞蛾了!”活动区的时候孩子们在到自然角观察蚕蛾。
“它的翅膀好像蝴蝶的翅膀。”
“但是蝴蝶的翅膀是好多颜色的,蚕蛾是白色的”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观察发现。
“快看它旁边还有一些小米粒”
“这些应该是蚕蛾的卵。”
孩子们对于蚕蛾非常感兴趣,再充分观察后我引导孩子们将自己观察到的蚕蛾进行了表征,并请小朋友讲述了自己观察到的蚕蛾的样子。最后我进行了小结提升:“孩子们蚕蛾在产完卵后很快就会死亡,然后蚕卵会孵化出小小的蚕蚁,蚕蚁慢慢长大然后又会结茧和成虫就又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循环。所以我们小朋友应该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师思考:
1.本次活动中教师支持孩子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师通过在自然角投放蚕卵,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内驱力引导孩子们不断探究蚕宝宝的秘密,感知蚕宝宝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2.《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教师作为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引导孩子在探究中思考、表征记录,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推理猜测,并借助外部力量进行调查,支持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探索蚕宝宝的秘密并感知蚕宝宝生长变化的一生。
3.本次活动体现了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师引导孩子了解蚕宝宝本领与人们关系,以及丝绸之国的来源,同时引导孩子们悉心照顾这些弱小的生命,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保护小动物以及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