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你已经很成功了,但是,你的成功是因为元素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你现在觉得这种成功难以持续。
第二,你想变得简单,但你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变简单。
第三,你不确定在变简单之后,你是否会获得新的优势。
“少”才是好——西贝莜面村,一个特别典型的商业整理师,它就通过“少”获得了成功。
大店模式的弊端:规模化难题。
我们一般认为,企业发展存在规模效应,企业的规模越大,边际成本也就越低,这样,企业扩大规模,会越来越容易。但这种规模效应在中餐行业可能并不成立。中餐企业来说,规模越大,边际成本并不会显著降低,反而会升高。这种“逆规模效应”,整死了很多中餐馆,比如皇太吉。
断舍离的举措:三步实施
第一,缩小店面面积,由原来2000平方米变成300平方米,开店场所也由独栋大酒楼变成了商场;
第二,精简菜品,把原来的100多道菜压缩到现在的40道左右;
第三,就是淡化西北风味,新店的装修一律采用时尚、简约的风格。刚才我们说过的民俗表演、锅碗瓢盆、西北村落等等这些文化符号,都被撤掉了。
少就是好的边界是什么?
市场是稳定的,结构性的机会窗口还没出现的时候,通过复杂获得成功,通过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是可行的。
什么是结构性的机会窗口?就是大的技术发展或者行业格局的变动。
比如:2010年左右的时候,中央厨房、供应链、物流等技术的发展,中餐企业向全国连锁化经营,这些都是结构性的机会窗口。
比如:乔布斯的一款手机pk诺基亚的“机海策略”
究竟多是好的还是少是好的,这需要看市场上结构性的机会窗口有没有打开。当这个窗口打开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做少,没打开的时候,做多可能就是更好的选择。
智能手机结构性的机会窗口已经逐渐关闭了。这个时候,那就要去做多,靠差异化、复杂化去获取市场份额。所以苹果现在还是有会三四款手机发布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弃的同时,捕捉新的利益点和创新点!
有些断舍离都是被动的,并没有让西贝丧失竞争力,反而,让它获得了更多意外之喜。
比如:商场开小店,看清了市场需求;厨房小了更透明;圆桌变方桌;25分钟上不齐菜品就送酸奶;情人节亲嘴儿打折;
总结
我们能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多不一定是好,相反,有的时候,少就是好。
第二,“少就是好”,它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它有明晰的边界。那就是在结构性机会窗口出现的时候,就要对原有业务进行断舍离。
第三,断舍离虽然是一个舍弃东西的过程,但它同时会让我们捕捉到新的创新点与利益点。在这些创新点与利益点上,我们可以继续演化。
带着整理师的思维模型,复盘一下我们行业的断舍离现象:
三年前,在口腔医疗行业里出现了一种叫“矫正专科门诊”的业态,一反多年来口腔诊所追求医生大而全、质量服务多而全的现象,实现了只做矫正或者百分之九十做矫正,只有正畸医生或者百分之九十正畸医生的商业模式。我们在分析市场后,开出了第一家“正畸专卖店”。事实证明,效果显著,接二连三的开出了两三家。这种门诊,流水高,收益快,品牌效应好,专业性强,很快就收到消费者的喜爱。
这背后的逻辑通过西贝的案例,基本是可以捋清晰的。
首先,确实是出现了结构性的机会窗口。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口腔行业里的消费升级,有很大一部分客户已经不是为了来看病了而是为了更美。高净值的需求客户群体出现。二是:正畸高科技产品出现,全数字化的操作系统,对于正畸医生的技术依赖性减少。很多中年资医生通过培训和学习,马上就可以结合高精技术为客户做整体的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矫正专科门诊为高追求高品质的患者提供专属的接诊环境和相关精细的服务,让客户的体验比之前在全科门诊舒适和尊贵了许多。由此以来,转介绍基本100%、诊所客户循环立刻就做了起来。
结果就是断舍离的思路成就了快速达到高流水的诊所和需要专业又尊贵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