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一念热情似火,一念明媚如眸。秋天,就这样轻盈而来,不经意间洒落了满地的落叶,满地的金黄。奔四的人生,岂不是来到了漫长的秋天,当大地硕果累累之时,亲爱的,你又收获了什么呢?
昨天晚上休息,和朋友一路迎着夜风回家去。时值八点半的小县城,夜色微澜,路上满是悠闲地散步的人。我们不免慨叹,大千世界,人与人竟是如此不同?当我们朝九晚五地计算着每一个黑夜和每一个白天,有人如闲云野鹤,闲看云卷云舒,也有人鸡鸣而起,夙兴夜寐,为了生活终日奔波。真可谓月儿悠悠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漂流在外头。
明福寺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的笑声,大人的呼唤声,广场舞的音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远远望去,各种荧光灯交相辉映,灯光下人头攒动,自是一番活色生香的世间百态。我们回首望望远在东方的校园,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多少人为了梦想浴血奋战,又有多少人安于现实自甘平庸?
今天,睡到自然醒,已是六点,再次到来到体育场,怀念一下暑假里悠闲的时光。繁忙的跑道上,那个喜欢大声喊“长江、黄河、蓝天、白云”老人还在,那个总是离不开拐杖的老太太还在,那个总是一边快步走一边听劲歌的男人还在,那个快步走协会的小队伍还在,那个带领着一群小朋友练跆拳道的小伙子还在......老人们抖空竹的声音,孩子们读论语的声音,原处太极拳舒缓的伴奏,和着秋天的晨风,都氤氲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秋天,多姿多彩,妖娆妩媚。枫丹丽舍小区的高楼直耸蓝天,俯瞰着体育场上形形色色的跑步者,仿佛冷眼观察着每个人的生活,却又默默不语。对面的人民医院更是肃穆,肃穆的让人不敢靠近,不想靠近。在那里,有着太多的生老病死,太多的生死离别,太多的牵肠挂肚,太多的无能为力,正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的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吧!
夫和女儿吃了早点后,给我带了杯豆浆,他们爷俩就匆匆地到学校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回味着床的温馨。收拾好自己,我准备去新开的自主借阅图书馆看看,那是上一周朋友介绍我去的。这个图书馆规模不小,一楼为自主办卡去和自主借阅室,室内很安静,虽然不时的有人来来走走,但都很少发出声音,只能听见悉悉索索的书页翻动声。我信步浏览者每一个书架上的书目,名目繁多,种类繁杂,最多的还是受孩子们欢迎的童书了,看着他们认真读着喜欢的书,忽然很是感慨,在最好的年纪里做最好的事,不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吗?
沿着楼梯,看着每一个拐角处的读书宣传标语,气氛被烘托的淋漓尽致。二楼是只在周六周日才开放的绘本故事区,走进去,就被室内温馨的布置吸引住了,可爱的圆圆的皮具凳子,可爱的圆圆的桌子,布置巧妙的墙壁上,满满都是故事中的卡通人物,或诙谐,或可爱,或搞笑,或逗比,但一个个都是那么形象,逼真,因为时间太早,只有几个孩子和妈妈在读书,稚嫩的小手,甜甜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读书,意识到了读书在一个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性,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顺着楼梯,来到北段的成人借阅室,相对来说比较安静,一两个人隐身于重重的书架间,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这个借阅室书的种类很多,文学、科技、历史、农业、科幻等等,让人有点儿应接不暇,我在自己关注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前驻足,《未穿的红嫁衣》、《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礼》等等,这些大部头小说陪伴了我多少个青春时的日日夜夜,赚取了我多少笑容或泪水啊!我取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上中下三卷,拿在手中,深情的摩挲,遥想那些为了新中国为了革命献身斗争洪流的可爱的人儿们,不觉思想沉重。室内静谧极了,仿佛此处已经与世隔绝,流转的只有流年,只有时光。
三楼又是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大大的“静”字赫然映入眼帘,整齐的书架,无言的讲述着一个个名家的童年,讲述着他们笔下的世界。女儿喜欢极了杨红樱、唐素兰、金波、王一梅他们,更是喜欢他们的书,最后,我帮她选了一本《阁楼精灵》和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我借了一本《京华烟云》,忽然就有了重读的冲动。
走出图书馆的大门,已是十一点,我又回到了这个鲜活的世界。吃上一碗麻辣烫,返校去,继续和我的小豆包们在一起,继续我们没有走完的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存诗意和远方,又何惧怕眼前的苟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