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大致梳理了一下金刚经中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是为了方便后面的阅读方便,因为不清楚佛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话,读金刚经就会有点晕。好了,下面我们继续读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 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 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 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 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 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 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 是乐阿兰那行。
苏菩提!你怎么看?须陀恒能够这样想:我已经得到了须陀恒果位了吗?苏菩提说,不能啊!老师!为什么呢?须陀恒的意思叫做入流,但是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流给他入的,不会堕入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就是叫做须陀恒果位。
苏菩提!你怎么看?斯陀含能够这样想,我已经获得了斯陀含果位了吗?苏菩提说,不能啊!老师,为什么呢?斯陀含的含义叫做往来,其实斯陀含是没有一个往来的,才叫做斯陀含。
苏菩提!你怎么看?阿那含能够这样想:我已经得到阿那含果位了吗?不能啊!老师。为什么呢?阿那含的含义叫做不来,其实阿那含没有一个不来的概念,所以才叫阿那含果位。
苏菩提!你在那么看?阿罗汉能够这样想: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位了吗?不能啊!老师,其实没有一个法名叫做阿罗汉的,老师!如果阿罗汉这样想:“我获得了阿罗汉的方法”就执着于我、人、众生、寿的执着了。老师,佛陀说:“我已经获得无诤三昧,所有人里面最厉害的一个,是第一个能离开人类欲望的阿罗汉,老师!我不能想自己已经获得阿罗汉的果方法。”老师就不能说苏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因为苏菩提实际上没有什么行的,所以才命名苏菩提为乐阿兰那行。
这段文字通过佛陀与苏菩提的问答,告诉我们佛教修炼的次第,也叫果位。就是像我幼儿园毕业升小学,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升大学一样逐层提高。这样看来佛教的修炼其实是人心性的层层修炼层层提高。最终到达菩萨的心性。
这些果位分别是:1.须陀恒果位,2.斯陀含果位,3.阿那含果位,4.阿罗汉果位,5.乐阿兰行者。
1.须陀恒果位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
2.斯陀含果位是往来,大概可能是一种对六种执着的综合,有时两种,有时三种,有时六种,不定,所以叫往来。
3.阿那含果位是不来,大概是经过综合后终于没有了分别,所以六种分别和六种组合的分别都不再出现了。
4.阿罗汉果位,是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境界。
5.离欲阿罗汉果位,是得无诤三昧。
6.乐阿兰行者果位,应该是可以在世间践行佛法引导众生。大学毕业,可以参加工作了。哈哈。佛法就这么简单啊!只是研究修炼的不是争名逐利的法门罢了。
今天就读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