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摄影爱好者挑衅“布列松也不过如此”、“布列松的街拍早已过时”、“布列松的构图破绽百出”、“真看不出布列松的照片有啥好”,这让我记起与琴师的对话。我练习挑、勾、历、抹的基本功,琴师不动声色地弹了一首《凤求凰》,一边行云流水一边拆解指法,每一个音符都源自精准无误的手指动作。扎实的指法有多重要?优质的音感、个人的审美、曲目的理解都依赖基础指法的演绎,没有累积的正确指法练习,空讲乐曲的共鸣感受,多是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学一门乐器,一面体会流动的诗歌,一面“捡米粒儿”地滋养耐心,人有很多种方式与自己对话--书法、绘画、音乐、摄影、写作、下棋,没有哗众取宠的贼心,足以在耐心中安静地触底自己。
1908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生于法国的香特鲁小镇。19岁入私立艺术学校洛特学院,20岁入剑桥学习英国艺术和文学,22岁服兵役后前往非洲一度患病,23岁回国被马丁 • 芒卡西作品吸引进入摄影圈。布列松是35mm照相机的最早使用者,偏爱黑白摄影,反对裁剪与闪光灯,认为自然光线最佳。
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布列松毫无思考的回答:几何图形。布列松将主体,背景,光影都放进构图,然后等待“决定性瞬间”。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也是他的第一本摄影著作,书中定义摄影为"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这本书对摄影美学影响深远。布列松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以“决定性瞬间”的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从布列松的构图学到了什么?1.主从关系,拍摄时要清楚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从,这样观赏照片时知道往哪儿看,有技巧的将“主题”从照片中凸显出来,2. 寻找相似处
这是街头摄影师很喜欢的取材方式,除了画面会产生有趣的主题对比之外,摄影师也可以透过这种方式将画面中的故事性加强,例如下面的这张照片,抱着小孩的母亲从画面中切掉了,一般我们看到这种母亲及小孩的照片会被他们的表情以及所谓的亲情吸引,但各位有没有发现这张照片中母亲的手指,小孩干枯的肋骨,手指及手臂,与后方马车轮子的骨架产生强烈的呼应?
这张照片的主体是「骨架 / 骨头 / Bone」,摄影师想凸显的主题及故事是那个瘦弱小男孩干枯的身子。若摄影师将妈妈的脸也拍进去,观众会被误导摄影师想表达的重点,会被母子间的亲情所吸引,也许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摄影师更想表达的是因为饥荒而痛苦瘦如柴骨的小男孩。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4_1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4_2
像前面说到的,通常在街头摄影时我们会忘了背景,而专注在前方的主题,街头上有很多线条,形状,颜色,若我们能在拍摄时也将背景考虑进去,那照片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也会让我们的作品构图大大进步。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5_1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5_2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5_3
3. 善用光影
街头摄影有着其它摄影风格没有的优势,就是丰富多元的光源。有经验的街头摄影师很善于观察光源,他们善用光与阴影的关系来凸显主题,光与暗强烈的对比,除了能将亮处的主题更凸显之外,也能强化阴影处的对象,善用光影可以让照片的层次变得更丰富。
我自己在尝试这种街头光影的运用时有个方法可以强化光线与阴影的关系,就是将光圈调到最小,然后对着亮处测光,这样能让明亮的地方与阴暗处的对比变得更强。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6_1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6_2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6_3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6_4
4. 学着等待
讲到街头摄影大部分的人会想象一个摄影师带着相机不断地在街头移动,像只老鹰般飞翔着以犀利的眼神寻找着拍摄对象,但这种印象只对了一半,其实街头摄影另一个技巧是像猎豹般的「等待」,等待对的时机,等待时间,空间都对了的时候再出手按下快门拍下决定性的瞬间。
如果各位多看一些布列松的作品,会发现他很善于捕捉那些瞬间,很多照片看了会让人产生「怎么那么刚刚好?」「布列松的运气真的很好,可以拍到那么多精彩的瞬间」之类的赞叹,这些精彩瞬间背后的秘密在于,布列松知道如何在对的地方适时等待对的人事物进入他的画面。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7_1
很多人在刚开始街头摄影时,都会不断忙于「寻找」拍摄对象,认为街头摄影就是去「捕捉」并抢拍很容易错过的画面,但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另一半的技巧是要学会细细地观察,耐心地等待,去「创造」那你想要的画面。
例如你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场景,那就请你试着站在那边等待,等待一个有趣的人走过,透过观景窗观察,等待对的时机然后快速按下快门。街头摄影并不只是「捕捉」画面,也包括「创造」画面,而创造画面的秘密就在于有技巧地「观察」及「等待」。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7_2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7_3
5. 了解对角线
在摄影教学最常听到关于「画面比例」上的说法是「黄金三分法」,就是将画面切割成三等分,重点落在其中一个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布列松的作品鲜少看到这种比例,他运用的画面切割法是「重叠正方形」,就像下图一样,整个画面的比例可以切割成两个正方形,但中间是重迭的。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学构图_8_1
各位如果看看下面的一些照片,并试着用上面这个示意图的切割方式来看布列松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所谓「重叠正方形」的构图方式构成。而且除了「重叠正方形」构图之外,他大部份作品的构图也是以「对角线」的方式呈现,试着在他的摄影作品上拉一条对角线,例如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主体都落在这条对角线上。布列松本身是学绘画的,因此他的构图基础很扎实。
是的,在现实中每一个事件,或许都有一个时刻,每当降临,在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转瞬即逝。这恰恰是布列松在瞬间抓住小事物的决定性时刻。在布列松长达50年的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那些新闻摄影经典,贯穿了30年代。在布列松的眼中,摄影更像是一种社会的媒介。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
结 论
各位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一位脱口秀的主持人Charlie Rose曾在巴黎访问布列松,问他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吗?针对这个问题布列松回答:「几何图形。」其实后面主持人接着又问了个问题:「你的摄影天份是天生的吗?」布列松回答:「这是需要培养的」。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句话:「假设人们知道我为了掌握绘画技巧而如何疯狂努力地不断练习,那他们看到我杰出的作品时就不会觉得太惊讶了。」
所有技巧都是要经过练习的,包括街头摄影,像是观察,构图,等待,何时按快门,盲拍的对焦,融入街头的节奏,在随机的光源下掌握最好的光圈等等等等,都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加强掌握的,前面提到布列松也并非刚开始摄影就能拍出那么多经典的作品,他拍了不知几万张,才能有一些让人们赞叹的作品。
记得一位街头摄影师分享过他的经验,他说一年可能拍上一两万张照片,但真正让他满意并想要分享出来的作品也许不到十张。
只要现实,只要真实!因为真实性也许是摄影最重要的美德。首要的,是要有人情味!人到了某处,不应有偏见,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自己的成见。必须关注事实,知道如何分析事实,借助于观察到的一切去修正自己的最初印象,而不是囿于偏见无法自拔。
后记:最近频繁有朋友造访,闲聊间的有感而发,人生在世如棋牌桌上耍戏,牌运好不足为奇,牌技好也不足为奇,牌运好还能沉静下来琢磨牌技的人少见,不过年寿怎么消耗都不足为过,但个中甘苦难以言说。聊天最佳时刻是对视一笑的默认不语,麻雀站在电线上叽叽喳喳了许久,突然间安静下来,俩只雀儿望着夕阳西下。
朋友有两种,一种与自己脾性相投,能一言不发地窝一起晒一下午的太阳,也能天南海北侃到天透亮;另一种与自己彻头彻尾的不同,你遁世他烟火气盛,你喧嚣他大隐于市,看问题如同大家围坐画素描,对方与你的视角互补观得全局;清冷之人嗜好粗茶淡饭,偶尔也要小酌美酒暖暖身心。这说起来功利,可人与人的吸引吸引大抵就这两种,剩下的不过是泛泛之交。
朋友关系要好好滋养,对手关系要好好尊重;朋友多是雪中送炭的救济,感性立场难以箴言相劝,你也未必听得进去苦口良言;让自己看清自身破绽的是对手,让自己痛定思痛去成长的也是对手,但慎重选择对手,耗费精力与庸碌之辈在鸡毛蒜皮上斗法不如寻一个略高于自己的对标,对弈比背棋谱有趣,切磋久了那便是亦敌亦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