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于我,最初是兴趣,初中、高中时投稿也得到过些许稿费;后来工作后偶尔会要求写一点文字,再很少有过接触。
我的工作虽然不需要经常发文章,但文宣还是经常需要的。我想要做到,从我这里传达出的内容不但能传达公司的精神,更要让客户愿意读、能接受、能落地;这样的文字,我想才是成功的。
但要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比较难。如果我以个人身份解读政策的话,也许会偏离全局的角度;如果我只站在全局做宣贯的话,那么落地又成了难题。这时候,也许就需要那么几篇轻松的文字,如清风拂面地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了。
另一方面, 怀孕生娃期间开始偶尔帮几个财经论坛写一些理财相关的帖子。最初不是很在意得失,只是为了消磨时间,顺便练练早已生疏的技艺。
偶尔写,就意味着有了灵感才去写。但摸着良心说,慢慢的有了些功利心在内,状态就不那么好了。
不好在几个方面:
1、内容不好把握;写故事吧,有虚构的成分在,读者觉得假大空;写干货吧,自己的水平有限,深度和广度受很大局限;想要蹭蹭热点,又经常找不到新颖而博人眼球的视角和深刻有内涵的论据;
2、无话题可写、速度太慢;有时候看到一个热点想要蹭,但还没动笔,就发现热点相关的文章早都纷纷发出来,观点比我的有说服力还比我的快。比如战狼票房大胜,我想写一篇关于吴京的成长史,由于对娱乐圈不了解,我还在查找资料阶段时,就已经发现无数吴京的奋斗史涌上微博;那我想想改成战狼受益股分析吧,又发现一大堆类似的文章喷薄而出。
3、我想这个是目前我最大的问题,急于求成;自己又懒得写,又想要在短期内积累大量读者、想要公众号得到迅速传播、想要快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于是很大程度上找不准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幸运的是,公司邀请了师北宸老师来讲写作。
第一堂课,师老师的观点就颠覆了我对写作的理解。
老师说:要创作内容,不是传播内容。
的确。
我一直想的是,写了一篇文章,如何把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忽视了文章本身的内容。
第一堂课结束后,我把我写过的文字都翻看了一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口水文,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是劈情操,也劈的不够精彩。
没有内容,何来传播?
老师说,他会一周出一篇文章。他会搜集材料、做架构整理之后再写。
我被惊到了。
原来我从未认真对待过写作。
我是可以长假三天出3篇口水文的人。所以,我写完后,文章的热度只有1-2天,没有了首页推送,我的文章就再也没有人读了。
这就是差距。
一个没有积累的“写者”(不敢玷污作者之称呼),是无法写出好的文章的。
写作之意,内容大于价值。
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积累自己,认真对待文字,这才是正确的写作态度。
谢谢师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