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一共讲了七个方面,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
先带大家按照原书的进度来捋一捋书中讲的内容,最后会以我的思考角度来进行一个总结,帮大家更系统的理解书中所讲内容。
第一章 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什么为之郑重呢?作者给出了解释,郑重的态度,就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郑重的态度,就是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二、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发现,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第一种:积极过去视角。
这种人的特征是:
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
怀旧,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
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感恩;
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消极过去视角。
这种人的特征是:
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
经常回忆负面经历,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较大;
第三种:享乐主义视角。
这种人的特征是:
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
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
幸福感较高;
易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等;
第四种:宿命论视角。
这种人的特征是:
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未来视角。
这种人的特征是:
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完成未来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
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更容易取得较高的成就;
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幸福感并不强;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效率。而在非工作时间,以享乐主义视角为主更为合适。
作者提倡一个人不要单一的用一种视角,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视角,更好的完成相应的事件。
三、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四、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五、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情,那么以五年为期,给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为什么是“五年”的时间跨度呢?
一是因为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二是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就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依据理论见下面第六点对两种未来视角思维差异的说明)
六、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未来视角分为近期未来视角和远期未来视角。
近期未来视角——更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会回避更有意义、更具挑战的事情。
远期未来视角——倾向于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常缺乏细节;缺乏可行性。
七、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方法就是:
1、从“远期未来”角度来说,“重战术,轻战略”
a.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
b.不要一个劲儿地担心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
c.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哪些立即可实现的行动上;
2、从“近期未来”角度来说。
提高逃避成本,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手机等。
简单来说,一是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二是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八、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九、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估:
1、看它的收益值。即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
2、看它的收益半衰期。即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越持久。
举例,比如游戏,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游戏的高愉悦感,一旦停玩,愉悦感会迅速消退)
从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两个角度组合可以有四类事件:
1、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比如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等等。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比如买一件当季的流行衣服,玩一下午游戏,等等。
3、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比如练一小时书法,多重复一组技能联系,读懂书籍一个章节,等等。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比如漫无目的地刷微博,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挑起一次网络掐架,等等。
十、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有两层含义:一是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被累加,就尽管去做;二是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长半衰期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件: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十一、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
十二、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信息噪音,也就是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
如何辨别信息噪音?
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
短时间尺度: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
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的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
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十三、“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十四、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时间管理——如何设定任务、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这些方法都只是“技术层面的解决”,也即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
现代社会,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十五、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现代人常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
十六、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绘画、写作等一些创造性活动中,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这点真的受教了,接下来要用起来。)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的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西班牙人约瑟夫·奥约,工作之余一闲下来就会跑到森林、河边去观察鸟类,若干年后,他和好朋友一起出版了《世界鸟类手册》,奥约正是用一种“深”的方式来使用业余时间。
最后,附上第一章思维导图总结。
如果我们按照原书一篇一篇看完,知识是零散的,我们甚至不知道第一章到底作者要讲明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但梳理过后,发现其实第一章讲的内容非常简单,只要明白下面思维导图中提到的点就可以了。
总结:
从第一章我们学到这几点就够了:
1、对待时间的态度,应该是郑重的。我们戏谑时间,未来会被时间所戏谑。
2、给自己做一个可执行的5年计划,处理好近期未来视角和远期未来视角的关系。
3、学会高效的利用时间。这点我们要做到:过滤掉信息噪音、多做长半衰期事件、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