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贾樟柯的这部电影。
说到贾樟柯,就不得不引一下下面的话。
“有个说法,洛杉矶、旧金山、纽约,都不是真正的美国。科恩兄弟电影里能看到真正的美国,孤独、寂寞、绝望的美国。也有个说法,北京、上海、广州都不是真正的中国。贾樟柯电影里的那个汾县才能看到真正绝望、孤独、颓唐的中国。”
很喜欢以中国乡土为题材拍摄的导演,而其中最多的就是他出生的地方——汾阳。
说到乡土题材,很容易就会想到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文学。似是有一种以乡土为题材就很容易引得人们关注以及很容易得到荣誉的感觉。
当然这是一个很片面的感觉,但也不能说不是一种概率的体现,但是这样的概率结果又有其必然性。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这毕竟就是中国社会的某种程度下的折射,你不能说现在时代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样的社会就不存在了;你不能因为自己生活在了十分现代化,现代化到你已经理所当然的程度的社会环境,你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全国民众都不再水深火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反驳了那些认为贾樟柯的电影是有意在通过拍一种拧巴落后的中国来迎合外国评审的说法。这实在就是一种“我好大家都好”的低俗短见。
二是涉及到乡土文化,就很容易涉及到一些国人内心中,现今已经被刻意隐藏了很多的,那种阴暗潮湿的小心思。每个人都有,或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但是你不敢说,有人敢说。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题材的电影,会让人觉得枯燥也得拍着胸脯承认。
我总是会把贾樟柯和同为第六代导演的娄烨联系到一起,现在仔细品品,又觉得不大一样,有人将两者比作杜甫和李白,一个注重写实,一个偏爱浪漫。都是极好的。
跑偏了。
说电影,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名字了。《山河故人》总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
开篇一上来就是妥妥的山西话,好半天适应不过来,再有就是1.37的画幅比例,让人不禁想到刺客聂隐娘,这部被传得近乎神作的电影。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山河故人这部电影一共用了三种画幅比例分别是1.37、1.85和2.39,分别对应电影拍摄的三个时代。不知道看到这里,那些一直吹捧聂隐娘4:3画幅比的观众们什么想法。
这三个时代分别是九十年代汾阳生活的三个青年之间的三角恋情、新世纪三个人各自忧喜参半的生活、以及2025年道乐在澳洲的生活和一段忘年恋。而电影的片名更是迟迟等到第一部分的结束才出现,着实是秀了一把新意,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片名只有在这里出现,才能更好的让人体会出“山河”以及“故人”的情愫。
说到1.37的画幅比,就不得不说贾科长在拍摄过程中很喜欢用的一种手法,即在两个人的对话中,只对其中一方进行拍摄。对于电影手法方面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很难做出什么评价,仅能限于看出来了的程度,所以这里引用外滩画报中一篇评论中的句子。
“贾樟柯对这一画幅的使用,产生了一种错位的美:摄影机似乎总是在尝试把重要的角色、乃至所有人邀请进我们的视线——但就是这样一个为了拍到所有人而不得不拉 近他们之间距离的画幅,人与人之间却总是若即若离。我们时常可以观察到,作为朋友的赵涛,张译和梁景东三人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时,却各怀心事,无法做到正常 朋友间真正的坦诚。可能对导演贾樟柯来说,1999年正是一个在即将腾飞的经济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的开始。当县城的所有人几乎全部出现在镜头里时,那是一种渺小的人类个体参与历史的无力感:好像黑色的巨浪裹挟着所有水滴向前,又把它们全部拍碎在岸边的巨石上。”
说的太好。
再说剧情。这实在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然而它有可能是那个时代很普遍的一个故事。
婚姻,成就,离婚,送走老人,看望孩子,移居他乡,年老。
而导演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就仅限于告诉你了这几个大事记。他从头到尾都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结果,而没有告诉你过程。沈涛为什么不跟梁子在一起,沈涛和张晋生为什么离婚,张晋生后来的妻子去了哪里,张道乐为什么忘记了母亲不再会说中文,沈涛又是怎么度过的之后几十年。没有,关于这些导演一点都没有想要告诉你的意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你需要自己去想。
关于“再见”这个意象,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梁子在舞厅与沈涛道别,之后许多年再没有见面,第二次是沈涛父亲的离开,有人说关于僧人超度这一处,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前两处道别都太过匆忙,于是第三次沈涛送道乐走的时候,才会那样的慢。
关于张道乐和老师的那段忘年恋,我下载的版本是没有看到的。所以在看那一段的时候一直不太明白,后来知道了被删去的情节才恍然大悟。
这也算得上是一处对人性的剖析。
张道乐对老师感情总是模模糊糊地穿插着一些对母亲的回忆,这是让一个生长在大洋那畔已经几乎忘记了中文的少年,对故土唯一的牵绊。
这片电影中存在着许多的微乎其微的甚至不经别人提及你都不会发现的中国元素。比如说那个汾阳街头拿着关公刀的孩子,贾樟柯说那个情节就是他曾经在汾阳街头见到的,真实而已,没有别的什么意义。比如叶倩文的歌,比如二踢脚,比如麦穗饺子,说到麦穗饺子这种我从小吃到大的东西,看到竟然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一时间惊异万分,这就是我说到的那个不经别人提及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中国元素,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其实我是不大想说影片中那句很多人觉得很经典的话的,想想还是贴出来的好,给没看过的诸君感受下。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然后就是那个雪中的结局,第一次觉得赵涛这么美,你哪还看得到孤独。
说到赵涛,贾樟柯的妻子,你会发现,贾导后来的每部电影中,都会有赵涛一个角色。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如出一辙的导演,蒂姆·波顿,《剪刀手爱德华》的导演,德普的好朋友,妻子是海伦娜·伯翰·卡特,同样的,二人结婚后,蒂姆·波顿的每部电影中,也总是会有妻子的身影。
想到这里总会让人觉得感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审美疲劳,但是人家估计自个儿乐意。
微博上看到贾樟柯说一位老奶奶说了句让他差点儿哭了的话:“拍这部电影,感情上一定很辛苦吧。”
又栽在一个这几年快被用坏了的词上,情怀。
从1999到2025,时代还是那个时代,画质却不知道好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