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想毕业之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年龄相仿,场景相似,上课、做实验、找工作、写论文,就像爬梯子,知道梯子大概通向哪里,和其他人节奏大体一致,自己也感到相对怡然自得。工作之后,会接触各色人等,不同年龄身份,不同职业地位,在想着不同的问题,做着不同的事情,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生存之道。自己好像是一滴水滴到了大海里,大浪滔天,找不到北。
现在的我内心却充满矛盾,想着工作了是不是可以多点安逸和享乐,不用像读书时那样辛苦;另外一方面,看着即将面对诺大的社会,对比微小的自己,又想着要做一些事情,不要虚度人生。
迷茫!!!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不敢取舍,既要光鲜亮丽的繁华,又不愿承受黑夜漫长的孤苦。只会陷入泥潭般的纠结:夜深人静打鸡血,浓度高,情绪高,想要发愤图强;转眼天亮没起来,照样走老路。多做事,只是一句空话。
在焦虑中百无聊赖,于是奋力投入抖音、朋友圈以及各路内容咨询。渴望新信息,喜欢小红点。时刻盯着抖音更新,刷完就看朋友圈......刷完一圈,微博又更新了,再来一轮。晚睡晚起,手机不离手。刷的时候不用脑,忘记看过的消息,每次觉得好玩,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看过一遍了。而且特别渴望即时反馈,在抖音上面发布新动态,期待网友点赞、评论。等待回应时内心消沉,内心一直牵挂,而一旦出现小红点亮起,倍感精神,仿佛人生突然亮起来了。
无法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走神反而成了强迫行为。做一件事没多久,内心按耐不住,拿起手机看看。遇到好玩的就有新想法,点开跟进,再点开一个,如此反复,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上述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内心的良知将我拉回,于是负面情绪发作,压力大、负罪感,自感浪费时间。上进心又开始发作,下决心,打鸡血,卸载抖音,关闭朋友圈,宣称自己要戒掉。然而治标不治本,但是又不做事,散乱的注意力没有地方倾注,于是又找个地方发泄。我关闭了微博和朋友圈,但是仍然手痒,只好开始跑到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地方看电影.....
这些行为消耗了我的大量精力,我的注意力一直停留在与这些诱惑作斗争上。但我其实一直没有赢过这场斗争,只是靠着抽风式的运动,获得了短暂的平息。
于是我想到一个方法:写作。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写到自己足够专注,并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1. 安静做事,不会频繁碰手机。
2. 看抖音,不会刷完所有消息。
3. 看朋友圈,不在意点赞留言或错过消息。
4. 不再被手机奴役,可以控制自己的专注点,聚集在我应该专注的事情上。
希望自己,节省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效率更进一步提升,使自己变得专注,更有力量,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做减法,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