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刷屏的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原名是《Dangal》,被翻译成这个名字我也是匪夷所思,刚看到的时候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片子,受到了惊吓。但是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绝对不能以貌取人。
本片讲述了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 ,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全片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父亲对女儿说的这句话:
“只要你胜利了,胜利不光属于你,还属于千千万万个被认为不如男生的女孩子,被禁锢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女孩子。如果你胜利了,打败的不光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更是打败了那些认为女生不如男生的人。”
这部好评如潮也饱受争议的电影,看到这儿,我突然有点情绪波动。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所传递的,是一个与我们所以为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女性和男性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一件事男性可以做到,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女性同样可以。
阿米尔作为父亲,不管别人如何嘲讽、攻击,他都丝毫不退让,别人质疑他这样会让女儿嫁不出去,他则说:“将来她们会自己选择伴侣。”
在我看来,人生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资本无疑是最幸福的,而阿米尔作为她们的父亲,从一开始就想到了,要给自己的女儿自由选择生活和伴侣的可能。我想这可以作为回答大多数人对于他逼迫女儿摔跤,把女儿当做附属品,利用女儿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总是谈论梦想,可是那个时候的梦想只能成为空想,因为我们对自己说出来的那个职业或者未来没有任何的概念和调查,就是大人们习惯的引导而说出来的。那个时候的梦想很多,要当个城堡里的公主,要做拯救世界的英雄,要当匡扶正义的超人,还要做最正义的警察,也要做奥特曼打怪兽……
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和身边的小朋友,被家里人逼着学外语,学画画,学钢琴,学奥数……小小年纪背着大大的书包,装着各种辅导班的资料,往返于学校和各个机构。甚至很多人,在高考完选志愿的时候,也是为了前途,为了光明的未来,听从了父母老师的建议,选了自己完全不了解不感兴趣的领域然后硬着头皮走下去……
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被父母逼迫的经历,却依然感激父母曾经的严厉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说对某个领域有百分之百的热情,进而决定将此生奉献于某个事业,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做着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成功,有一部分真的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给我们选择的结果。我们本来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小的时候也确实要依附于父母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而我们的经历,其实和那两个女孩并无二样。
当然,如果说最好的教育是自由,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等等。那很遗憾,我出生在中国,那两个小女孩出生在印度,我们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密集,资源紧缺,这样的现实没有保证我们每个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甚至很多人,如果不通过服从普通的正规教育,连基本的完整人格都难以具备,更别说个性发展。
隐约记得老家对面的邻居,生了三个儿子,收养了一个女儿,因为当时家境普通,完成了三个儿子的教育之后,对小女儿的教育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比我大了三岁的小姐姐,在我屁颠屁颠跟着爷爷去上学的时候,她还在家无所事事,天天跟着她那卖豆腐的爸爸到镇上晃悠。
前几年回老家过年,看到好久不见的小姐姐,本以为儿时的伙伴见面会有些激动,会有些惺惺相惜之感,因为一同经历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没想到记忆里可爱的她见了面却让我大跌眼镜,怀着孕的她身材显得有些臃肿,宽大的孕妇装前襟有点点泛黄的油渍,头发随意的盘在脑后,散落下来的几缕碎发丝毫没有韩剧女主的美感,有的只是饱经生活磨砺的风霜感,一手还抱着两岁多的儿子,坐在家门口的茶几上跟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聊着家里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稍不注意她那不安分的儿子打翻了茶杯,猝不及防,她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在孩子的屁股上,于是那小孩哇的一声哭出来,赖在地上大哭大闹……
这样的场景,实在是糟心,本来想着跟她叙叙旧,话到嘴边却开不了口,因为她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跟我聊过去,现在的她,满脑子都是怎么跟尖酸刻薄的婆婆斗智斗勇,怎么在早市上占到卖菜大妈的便宜,怎么做好一大家子人的早餐午餐晚餐……
我默默地回了屋,再也没有想过要跟她怀念过去。
讲这个故事,是想到那个小姐姐从出生到嫁人,小半辈子没有离开过那个村庄,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看过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没有明确的理想,她所接触到的世界,就是父母家人,亲戚邻居,再远点儿的可能就是隔壁镇的,她现在的婆家人了。
对于片中的两个小女孩,她们生长在印度偏远地区,如果不摔跤,也只能落得个14岁就成为别家生育工具的下场,又谈何梦想?如果摔跤能给我选择嫁给谁的权力,那我拼了命也要摔出小镇,逃离这个落后的地方!
可幼小的两个孩子不懂这些,正如我们小时候也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她们的眼中,或许嫁人就是每个女孩理所当然的结局。而当她们尝试到摔跤成功后赢得的那份尊重,她们就明白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其实也许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在印度这样一个对女性非常不利的社会,她们有机会完成父亲的心愿已经很幸运了。它或许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它真的是一种进步。父亲对女儿所作的种种要求,其实都是为了她们以后能拥有一种更好的生活,能拥有起码的选择的权利。
这个父亲,与其说是将女儿当成了实现梦想的工具,不如说他看到并尊重了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