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要到过年的时间了,大街小巷也多出了许许多多充满了年味的年货。
是今年,还是去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鱼的七秒钟记忆,真的让我很无语很无语!
只记得当时在看《中华好诗词》这档节目,听蒙曼老师说是凉粉有“海晏河清,天下大同”的寓意,让我瞬间记住了老家这道毫不起眼的小吃。当时蒙曼老师这凉粉是河南还是陕西,亦或者其他地方,我真记不得了。
为了得到准确的答案,我在网上查了数次都没查到当初看的那档《中华好诗词》是那个档期,也就不能说出了寓意“海晏河清,天下大同。”出自于那个地方。但老家的豌豆凉粉却成了我心底最不能磨灭的色彩。
豌豆凉粉,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冰冷凉爽和麻辣鲜香,是夏天最最消暑的小吃。一般盛行于夏天,退舞于深秋。但在我老家,一年四季都盛行,从不会错过每一个季节。尤其是春节期间,简直是成了凉粉的天地,比任何一种美食更受人们欢迎。
老爹曾开玩笑说,“我们小队上的人都是杂种。”初听会觉得骂人,细听却是大有文章。老家所在的小县城是一个很偏远贫瘠的小山沟,偏偏齐聚了32个少数名族。比如,我家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家庭,拥有三个民族。仡佬族、布依族、汉族,挺壮观的。
因为县城和老家,都算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偶尔会发生一些小争端和纠纷,但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团结的。记得前一年吧,在省城见到一位小姐姐穿着衣诀飘飘的汉服走到大街上,挺养眼的。可美中不足之处,便是大街上的人们对她指指点点,她自己也不够自信地埋着头一个劲地往前冲,连路顾不得看了。但在老家的县城,人们却是抱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让穿汉服的小姐姐像一只飞入山间的鸟儿,十分地欢快自在。
我想“海晏河清,天下大同。”所隐意的内涵,正好体现我老家县城和老家人。不管是县城还老家,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最是不能少了凉粉这道小吃。每次回家途径县城,我最想吃的美食,从来都是凉粉。哪怕是北风呼呼吹的冬天,也挡不住我对凉粉的偏爱。
只可惜,我脾胃不是特别好,不能吃太过于冰凉的食物。不然,从县城到老家,两个小时的车程,唯恐闹肚子。好吧,凉粉我不能吃,总可以吃面条吧!
作为吃货,拥有一个强大的胃,那是必须的。但,我对面条从来不感冒,也很不喜欢吃面条。每次回家途经县城,我总是望着凉粉不由自主地点面条吃,脑子也一直徘徊着凉粉的身影,嚼进嘴里的面条也是凉粉的味道。
乐不可支点面条吃,眼里、嘴里、脑子里却又全是凉粉的影子。自欺欺人到这份上,我也是醉了。
记得小学三年级之前,家里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大事,经济情况很是糟,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我过年最期盼的事,便是在家门口那条被大人们淘洗干净的水渠里自由自在的玩,不用想着打猪草、捡柴、洗衣服。最喜欢吃的东西,一定不是甜嘴的糖,而是没有加红苕的年夜饭。
但真正让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事,便是吃年夜饭那顿饭了。
那个时候,家里确实没有多余的钱整饬一顿像样的年夜饭。饭是大米饭,只要没加红苕进去就足够我和老弟高兴得蹦上屋顶了。那菜就更简单了。白开水煮大白菜,再做一碗辣椒水蘸白菜吃,就是我们家期盼已久的年夜饭。这辣椒水,可不是像现如今这般花样众多。只有辣椒面、白菜汤、盐、味精四味香料组成,却是记忆里最好吃的辣椒水。
大米饭、大白菜蘸辣椒水组成了童年最难忘的年夜饭,想要忘记都难。
可我记得,年夜饭有一道菜非常出名,也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一道菜。那便是以豆腐为主料烧制而成的菜。一块豆腐在当时不足一元钱,但老妈怜惜钱得来不易,根本舍不得花钱买来做菜。偏偏,每年初一逛寺庙,老妈舍得花钱买凉粉给我和老弟吃。从当初的五毛钱一碗到现在的五元一碗,她从来就没有心疼过钱。
老家的习俗,不管平时有多忙,或者是有多抽不出时间,大年初一一定要出门逛寺庙玩耍,哪怕半天也可以。并且,初一一定要吃上凉粉,才叫过瘾。
堂弟和二叔回家,他们赶场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凉粉吃。一碗不过瘾,那就三四碗、五六碗地吃,直到肚子撑得再也吃不下去了才肯罢手!
然,最最奇特的事,便是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旦回到家中,首先最想到的美食就是吃凉粉了。自家人会做,就自己动手做来吃。不会做,那更好办,直接上街买。
也许是凉粉承载了那份“海晏河清,天下大同”的美好祝愿吧!在老家,不管家人聚会,还是个人宴请亲朋好友吃饭,凉粉都是桌上的一道主菜,不会因为它的普通平凡而降低了身份。现在我家的年夜饭也很特别,鸡鸭鱼肉自是不可少,但凉粉也一定会上桌,并且还是贵宾的待遇。
一份小吃,一代人又一代人传承下来,便形成了一个地域的习俗,更衍生一方人对事处事的态度。
听老爹说,院子里大部分人祖上几代,并不是原住居民,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扎根于此。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有缘齐聚在一起,包容、摩擦、扶持、冲突,最后全部融化在一碗“海晏河清,天下大同”的凉粉中。
大年三十阖家团圆,少不了它的身影,大年初一新年伊始,也少不了它的身影。最终所图所愿,“海晏河清,天下大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