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班车上听了Google工作整理术第2天的带读,有一句话印象最深刻:知识不是力量, 共享知识才是力量。上学时一直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是如今,随便网上一搜,大批的信息就出来了,真的不用再死记那么多知识了,现有信息的组织,分析,转化,应用才是最主要的, 有些人读书很多,却成了个书呆子,可是有的人却可以用知识变现。
保持好奇心,权威藐视,逃脱思维定势和框架,无论是听彭彭前阵讲的《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还是昨天晚上讲的《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中关于学校教育的部分,深深觉得学校批量化式的教育的产物就是培养一大批条件反射式的服从权威的人,很多211/985高校的所谓优秀毕业生执行力强,勤奋刻苦,可是缺乏创新意义,因循守旧,朝九晚五业绩平平,不禁陷入沉思,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的乖乖女,小时候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妈妈眼中的好孩子,示范课上我能被点名好几次的那种,经常代表班级参加考试竞赛,我努力刻苦,可是现在的我呢?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豪无挑战的工作,每天在混着日子,我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因循守旧之极。
看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性格--“因循守旧”大意是说中国的风俗习惯从最初形成到今天的样子,很容易使人得出一个基本的假定,这就是,现存的就是合理的。长期形成的习惯是一种专制。无数人遵从习惯,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样做的缘由。他的职责是遵从,并且他遵从了。在中国,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因地区不同而迎然相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成千上万做过“三大宗教”所有仪式的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信仰,就像他们不懂埃及象形文字一样。若是问起某一宗教成规的原因时,通常只有两种回答:一是认为,与上帝沟通的各种做法都是古人传下来的,肯定自有其牢靠的根据;二是认为,“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也应该这么做。在中国,是机器带动齿轮,而不是齿轮转动机器。既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只要遵从准没错。
既然明白,该如何引导我的孩子,我也在探索,努力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