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学时期,人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现象,为所发现的元素和化学物命名。古代的化学研究与占星学之间有一定联系,因此古希腊用行星的形象符号来表示一些金属。后来炼金术们采用一些图画符号来表示元素和化合物(不过他们把这些符号视为机密,所以往往因人而异)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他的近代原子论,设计了一套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由于他认为简单原子都是球形的,因此所设计的元素符号都是圆圈,且每个符号表示一种原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则由这些符号组成,以表示复杂原子是如何由简单原子组成的。道尔顿的这套符号仍然没有跳出形象符号的圈子,不便记忆,也难以描绘,用于表示化合物就更麻烦了。
1813年,贝采利乌斯对化学符号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套化学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他取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作为该元素的符号。如果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加上另外一个小写字母进行区别。他还建议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的化学式,并用幂指数的形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与现今通用的表示方法只是“右上角”和“右下角”只差。
贝采利乌斯所创立的元素符号系统具有简单、系统、逻辑性强等优点。由于用通用的拉丁字母个符号,每个符号最多两个字母,容易认记;统一使用字母,使整套符号系统一致;符号是由其名称而来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能表示确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具有方便性,因此他很快就被译成多种语言给各国的化学家提供了一种通用符号。
1860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上,各国化学家对化学式、元素符号的使用的取得了一致意见,贝采利乌斯的化学元素符号体系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话学语言,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现代化学语言的基础。
贝采利乌斯,瑞典化学家,主要贡献:1.提出了适用于各种语言的现代元素符号表示法;1.以氧原子为标准测定了40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量,排出三张原子量表;3.发现铈、硒、钍等元素,最早分离出硅、钽和锆;4.最早提出“有机化学”这个名称,以区别“无机化学”,但错误的用“生命力”解释有机物的生成;5.发现“同分异构”现象并命名;6.发现催化作用并命名;7.创立了“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的化合物均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两种性质的微粒组成,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