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碎片化时间集中阅读了季老的一些散文书,品读完季羡林老先生的书的感觉正如他自己所说:“写重大事件不觉其重,写身边琐事不觉其轻”融入真情实意,达到返璞归真的感觉。所谓文以载道,读其书,不觉想要分享其中之道。
一:阅读的相关书籍如下:
- 《一花一世界》
- 《做人与处事》
- 《读书治学写作》
- 《季羡林谈人生》
-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
二:传达的思想精髓如下思维导图
三:读后感
-
读书·治学·写作
- 我很酷爱读书,就像从小跟爷爷练习毛笔字一样,是我迄今为止坚持很久的一项爱好。因为读书和写字都能让我瞬间心宁静下来,而且沉浸在读书中,尤其是读到引起共鸣的篇章,我可以达到忘记吃饭的境界。我读书有一个点就是喜欢一段时间里面集中阅读同一类型的书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对一类书籍产生体系化的知识,并且更深刻地了解这类书籍的底层逻辑思维。其次我喜欢阅读的书籍没有偏好,只要是大家写的作品,我都喜欢阅读,当然我在阅读前会采用“人事网书”的方法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和了解。有时怕因为自己阅历浅品读不出那种味道,有时是因为想根据大家的简评来判断我要不要阅读这本书。再次,如果阅读了一本我很喜欢的书,我喜欢采用解读的方式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以此记录我当时阅读此书的感悟。这样记录的好处是当我n年后再打开之前写的读后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当时稚嫩的想法,但是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足迹。
- 对于治学,可能对于目前的自己来说,就像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清晰地记得王国维大师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到研究学问的三种境界:其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说要找到工作的动力推动自己不断向前,有时是很难的。除了对知识的渴求激发自己对世界的探求,还有就是内心的那份笃定与宁静。
- 我也喜欢写作,小时候是喜欢作文课,长大后是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和感悟。虽然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感觉有些稚嫩不成熟,但这就是当时独属于那个年龄段特有的想法。除了用简书记录这样的时刻,我也曾尝试着用4年的时间酝酿了一本书,只是这本书我没有出版出来。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内心对写作特有的情怀,这份与众不同的情怀让我不断地坚持想要通过写作以此记录一些什么。季老在自己的散文中提到想要提高写作不仅要博览群书,拓宽思维和眼界,与此同时也要多练习写作,写着写着灵感就来了。还有就是有空可以找人聊聊天喝喝茶,在慢时光中感悟生活的同时于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是比较赞同季老的这些想法的。
-
谈做人与处事
- 季老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提到一个人活在世上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其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其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三是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在做人方面,我一直秉承与人为善的观念。我赞成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对于人性,我觉得人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向善修炼能够让自己慢慢地提升修养,做到讲文明,有美德。就像高晓松对自己的女儿说过的一句话“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我在慢慢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希望自己的内心永远保持温暖和纯真善良,同时又洒脱地面对世间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 另外我喜欢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我很少把工作当中产生的情绪带到生活当中。生活中,我是一个很随意的人。自我感觉我是一个拥有双重性格的人,工作上的严肃,生活上的随意。包括我的兴趣爱好也是采取一动一静来相互制衡。其实工作和生活当中所有问题的产生,源头一定是人。正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说的,这是一生需要不断学习的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