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著
前段时间,莫名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想读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且为书名所吸引,故而拜读此书。
此书框架清晰,语言浅显质朴,结合经典影视剧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有理有据,读来顺畅,且收获颇多!
阅读心得如下,若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
其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与“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之精华。甚至,王阳明践行此道,成为战无不胜 攻无不取的军事家。
其大意是说:人心大多处于妄动状态,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只有做到念头停歇时,真相才会自然映现。
柴静的《看见》里提到“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各有其理,一度陷入非此即彼的抉择困境。转念想想,与其偏狭地抉择取舍一方只说,倒不如求同存异,兼听则明!
其二,同类相吸还是异性更相吸?
当今社会流行的“吸引力法则”称,世界的奥秘是同类相吸,即:有同样心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共振。此书中作者提出:“二元对立导致的异性相吸更为普遍。”
我更偏向作者的观点,在阅读老树的《在江湖》时,分明感受到这一点。老树的“答客问”内容,可见其性情暴烈,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然而,他最为推崇的作家竟是汪曾祺。我曾连续拜读过汪老五本书,对汪老也算知晓一二。汪老文风温润细腻,对生活充满热爱,一草一木皆有趣。为什么会特别钟爱汪老作品呢?盖因“异性”相吸吧!
其三、我们说“相爱”,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
诚然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振振有词地抱怨“你怎么不懂我”,“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今我思来,这种逻辑有点强人所难。大多时候意思是,你应当融入我的世界中,融入我的梦想和我所熟知的逻辑中。并且,越爱一个人,我们越渴望将这个人纳入自己所梦想的世界中。
然而,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逻辑时,我们就永远看不懂别人,而我们又如此渴望理解与被理解。
其四、原生家庭的隔代轮回
读此书前,我一直对父母在我成长中的陪伴缺席和温饱即可的简单粗暴方式耿耿于怀,读完此书后,我终于释然。
书中提到“母亲没法给她更好的照料,这有时代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妈妈自己的童年也很不幸。”
母亲在外公外婆彼此家暴的家庭中长大,性情暴躁易怒,且小学文化;我爷爷在父亲很小时就去逝了,我奶奶是小老婆且眼盲,也在父亲几岁时就去逝了,家庭拮据,父亲也是小学辍学。
可以说父母二人的原生家庭都很不幸,都没有享受过太多父母的温暖陪伴,加上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且忙于生计。他们对养育子女方面,可以说是缺乏意识和认知的,简单粗暴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我理解了他们的“无能为力”,但是,他们仍然欠我一个正式的道歉,可是,他们可能至今也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其五、与孤独达成一个默契。
卡尔·马克思说过,人生而孤独,却不甘寂寞;随后,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书中,知道了,孤独是可以反抗的;又在加布埃瑞拉·泽文的《岛上书店》里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书一世界;武志红的《为何越爱越孤独》又告诉我说可以与孤独达成默契。
认识到孤独不可避免的存在,到学着反抗它,到学会用阅读对抗孤独,到学着与孤独达成默契。
几番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对阵后,我们终于惺惺相惜,和平相处。论我与孤独之间的相杀相爱!
其六、万物有灵,你要用自己的灵与万物的灵取得链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感应。
书中有段话印象最深:“因缺乏与自己的链接感,也不能与其他事物尤其是人建立链接,我们才会有要命的孤独。因为没有链接感,我们的心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什么都填不满。更要命的是,这时,我们不知道关键是去恢复这种链接感,而只是想着把这个可怕的黑洞填满。任何东西都行,物质、金钱、女人、房子……一切的一切,都被我们用来填满这个黑洞。”
诚然如此。我曾经为了填补这黑洞,恢复链接,给自己培养了众多兴趣爱好:健身,阅读,公益,美食,画画,收藏,种植,魔术,手工……弄得自己像只八爪鱼一样,结果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孤独感不降反升。
原来,试图填满这个空洞的举动,我们通常称为贪婪。但这不是贪婪,它是一种可怜。这种可怜,也是我们一切毁灭性举动的根源。
其七、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爱上,这通常意味着,这两个男人要么很像,要么截然不同。
这两点综合起来还有更复杂的情形,即他们要么看上去很像但其实完全不同,要么看上去不像但其实本质一样。
正如匪徒和英雄也常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要的其实都是影响力,而不是正义、公平、普世道理或“绝对正确的事”。
总之,此书解了我多年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结,教会了我学着与孤独平衡自洽,也让我明白了与伴侣之间相处之道,良多裨益启发,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