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无聊翻开一个本子,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首词,记于去年白露日: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少沽酒,那人家?
现在觉得并不喜欢,不论是押韵,用词还是整体风格,比它好的词比比皆是,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记下来。
小的时候读古诗,第一首读的古诗是《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它附在一张卡片的背后,没有写出作者,所以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知道这四句,而不清楚作者是何许人,不清楚它是一首古诗,更不知道《江畔独步寻花》还有一系列的其他的诗。多年后,我才搜索到它真的是一首古诗,作者还是杜甫,当时的心情不亚于在听歌的时候找到一首多年前听过的并且非常喜欢但却不知道名字的歌的惊喜。后来看了很多古诗,但还是最喜欢李白的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简直美哭了,李白不愧是李白。第一次见到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在纠结“尽”字究竟是读“jin”还是“chi”。简直被自己蠢哭了。
初中接触了词,很迷苏轼和辛弃疾那两位的词,由于小学五年级在疯狂追百家讲坛的《金戈铁马辛弃疾》 。那时候会为了在一本文学杂志或语文课本上撞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激动好久。等到这股兴奋劲过了,到了高一,又为了我爱豆把整本纳兰词认认真真地看完理解透了,印象最深的几句不外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以及“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也就是纳兰词最出名的那几首里面的,不过一想起当这些词在古风圈还有歌词里泛滥成灾的时候,我已经提前几年就知道了,心里还是有点小骄傲的。
到了大二上学期,看了一本《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特别喜欢里面作者在开篇引用的那几句诗,出自四川青年诗人白鹤林的《诗歌论》
难道诗歌真能预示,我们的人生际遇或命运?
又或者,正是现实世界早先写就了我们全部的诗句?
我脑际浮现那老人满头的银丝,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落在现实主义。
夜晚的灯前,我独自冥想——
诗歌,不正是诗人执意去背负的那古老或虚妄之物?或我们自身的命运?
这本关于现代诗的细读笔记,作者是北大的张清华教授。里面词汇很高级。以前对现代诗了解不多,后来为了看那本书,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私以为古诗的美在于词句营造出的意境,而现代诗则十分晦涩难懂,尤其是对于像海子、顾城类似的诗人的诗,特别难懂,通常会涉及到很多隐喻,还有十分抽象的比喻和游离的意象。在让我感受到那些诗人他们自身和作品高度统一的同时,也真正让我感受到文字和诗意的鬼魅,一如米斯特拉尔《细雨》中的那几句:
天空下着有气无力的水滴
这死亡的姐妹,这痛苦地下来的致命的水滴,难道你们还能再沉睡?
喜欢文章的话就来找我玩哦,比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