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怎么能消化“人生来孤独”,但已经能够接受人与人的相遇是有期限的。/
01
晓梅是泽茵的好朋友,好到有几次从厕所出来,迎面撞上她们两个,手拉手一起朝我身后走去。
这种亲密上次有记忆点的,还是学生时代。自从一脚踏进职场,大家都是来工作的,好像就比较难看得见了。
所以晓梅离职之后,我特地观察了泽茵,尽管很多时候还像往常一样,跟着大家插科打诨,但还是能感受到有什么不一样了。
早上刚来那会没人主动跟她唠家常了;中午下楼拿外卖,只剩她一个人了;以前和晓梅顺路,晚上下班两人一起去地铁站,如今她只能独自一人走过那条长长的路了。
改变可能只是瞬间的工作,但不管是陌生的新变化,还是旧有习惯的消失,适应都不会是特别容易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所以在感慨“这是晓梅不在的第四天”,问怎么不劝她留下,泽茵反而淡淡地说还好,情感再深厚,也不能阻止她追求自己的前程啊。
回答出乎意料,一时不知怎么恰当反应,只好点点头。
其实内心过不去,想的是大概你是对的,但我觉得应该有另一种可能吧。
02
没想到差不多两天之后,石龙也离职了。
我和石龙,性格里有共同的部分,比点头之交的很多同事亲近些,一起下楼吃饭,相互吐槽抱怨眼前的工作等等。
能找到聊得来的真的很看缘分,这在职场体现得尤为明显,石龙是我在部门唯二有这个感觉的人。
之前我就说过,我们这一代跟父母那辈不同,看重追求自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决定了很少在同一个地方待很久,很多时候会有漂泊感。
所以得知石龙父母,老家托关系帮他找了一份工作,他不得不回去的时候,下意识选择了挽留。
我是觉得父母经验当然我们多,但替我们选择的大多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路,这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有点难以忍受的。
这是微信里劝石龙留下的理由,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是,不想失去这样一个好伙伴。
尤其是石龙说“以后多联系”,整个谈话的气氛突然伤感了,意识到我们的最后一面,大概会停留在他下班后像往常一样招招呼,说先走的瞬间。
一年以前,我在国庆假期那几天,辗转要到之前初中老同学的联系方式,两个人从失联状态恢复联络。
好多年没见了,双方都很好奇没见面的时间里,对方有怎样的遭遇,相逢恨晚。
那头觉得微信打字过于缓慢,微信电话直接甩了过来,两个人不同地方相同时间,如饥似渴地聊起来,给对方述说这些年错过的成长。
像鱼儿在水底憋得太久,忍不住探头出水面,使劲呼吸换气的这样的聊天氛围,在那以后真的很少再出现过。
可惜双方的热情是有限的,短暂熟悉过后,对方生活很少交集的阻隔,还是将这段关系越推越远。
写到这里,我回头看了一眼和老同学上次微信聊天时间,已经是几个月之前。
03
努力说服过石龙继续留在公司,他还是走了。
他清晨七八点坐早班车回老家,那时我还在昏暗闷热的房间熟睡。
像泽茵一样开始体会微小的不同,也重新思考她说的那句“总不能阻止她,追求自己的前程吧”,这时似乎多了些感同身受。
还是不怎么能消化“人生来孤独”,但已经能够接受人与人的相遇是有期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