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们的红楼梦》——向经典致敬

图片发自简书App

“红楼再聚首二十年”的访谈片段似乎还在眼前,最近却发现两家电视台分别做了“再聚首三十年"的节目。这次,能来访谈的演职人员又少了一些。

其实要谢谢欧阳奋强的这本书。我总认为文字的东西是要比那些个音频视频要保留的长久的,并有那句“见字如面”的老话。虽然书本上印的都是方方正正的铅体字,但每个段落每篇文章所转述的那些演员仿佛就跳动在眼前。就像之前听蒋勋的讲评红楼梦一样,耳朵里的讲解总能勾起电视剧“红楼梦”的那些片段。也可见电视剧拍摄对原著细节的尊重。

87版红楼演员也是海选而来。选演员的老师全中国的选,选人标准简单到只有一句话,像书里的人物。不仅外在要像,内在性格也要像。于是很多演员在演戏过程中,如果是演导演反而觉得不好,反而要求演员按自己的性格来作。那么多先被选来上红楼培训班的演员,一个角色会有很多人在备选,而很多人最终被定下来的角色都不是最初准备和想演的角色。

在中国经济刚刚苏醒的八十年代,那会的年轻人所面临的机会应该也很多。所以每当看到有人因为别的机会而选择离开红楼梦剧组时,都会替他们惋惜,与这部经典擦肩而过。但又想想,如果当时知道这将是一部被称为经典后人无法超越的电视剧,又会有多少人要挤破头参加进来,当然,那它也就不会成为现在的无法超越。也许也只有那些能耐得住寂寞,对红楼真正情有独钟心无旁杂的人才能共同成就这样一部作品吧。

拍摄四年,年轻的时光,四年的时间,宝贵又漫长。但又让人羡慕。在人生里有这样的四年,有国学红学大师的耳传面授,和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共同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样的机会在现在不多见。

读完这本书,会发现,87版的红楼梦,不光是演员在用心要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从化妆,服装,道剧,作曲,摄影,演唱,到后期的配音,剪辑每个人都把这部戏当作是在完成自己的梦想一般认真、不苟,就如同在盖一座大厦一样,所有的材料都是精心备好的,所有的工序都完成的一级棒。大厦建成,让后人高不可攀。

每次看87版红楼背后的故事,都会多少唏嘘演员命运的起伏。也许是经历了四年的点滴浸润,经历了书中人物的内心,让整部书都溶在了自己的骨子里。

看完了这本书,又很想再看一遍电视剧。不知道,知道了那么多各个演员背后的故事,比如贾赦——李颉,是一个特别受爱戴的老师,是不是会跳出了戏,或者会是另一番感想。

谢谢这一群认真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