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散记四】

    闲聊甲骨文(下) 

  120多年前,甲骨文重见于世,以相对成熟的文字系统勾勒出三千年前中国上古社会的生活样貌,确证了一个真实可循的商王朝,将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进了五百年,被誉为“一片甲骨惊天下”。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的甲骨文,大致出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这一时期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刻写在玉石器上的玉石文字,刻写在陶器上的陶文等。它们同属一个文字系统,都是早期汉字,但由于使用场景、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等因素而各具特点。

    金文从商代中期出现,商代晚期开始流行,西周和东周时期达到高峰。青铜器用于较郑重的场合,金文字体较正规,且多是用毛笔书于模具,再铸造在青铜器上,字体粗肥圆润。甲骨文出现于甲骨占卜这一特殊情境,大多是将占卜记录刻在坚硬甲骨上,笔法上多细笔、多方折,字体也有所简化,相对于金文,可看作为一种俗体。同一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写法,形体上可能会有明显差别。

    商代晚期,金文虽已流行,但铭文内容较简,篇幅长的也不过40余字,而同时期殷墟甲骨文材料比较丰富,总字数约七八十万字,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体系、大规模的汉字资料。

    从目前的发现看,西周早期之后,大约就放弃了在卜用甲骨上刻写文字的传统,“甲骨”文似乎就此绝迹了。但这仅是文字形式上的变化,而以甲骨文和金文等为代表的古汉字系统,继续以金文等为代表,绵绵不绝,延续至今。

    甲骨文是世界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自源文字,其余如古埃及圣书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等自源文字,由于使用人群和文化遭遇剧变,最后成了“死文字”。而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得以传承下来,这是由于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与汉字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