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讲“马太效应”,它所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最早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在1968年提出的。当时莫顿是为了描述科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越是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越容易得到更高的声望。
后来,人们用它来描述各个领域中两极分化,强者通吃的状态。
而“马太效应”则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待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
而到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那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生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将第三个仆人所保存的那锭银子赏给人第一个仆人。
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由来。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获得更多成功和进步的机会。
可以说,“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是一种优势的积累,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变得更强,而弱者将被拉开更大的距离。
英国有句谚语:“成功繁殖成功。”或者叫:“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们平时常常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却很少听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概人们认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林肯、爱迪生这样的伟人,而从小就有天赋的年轻有为者,总会出现夭折的悲剧。
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觉得林肯、爱迪生之辈在成功者中所占居多,才使人们有了“成功无法孕育成功”这个结论。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偏差。我们时常听说那些在逆境中成长的英雄,是因为这些英雄的故事本身曲折且少见,更加具备广泛传播的可能性。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过于平淡无趣,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他们的成功逻辑大多是“因为他们很成功,所以他们变得更加成功了”。
失败确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能让人清醒,能激起人更大的斗志。但“马太效应”是这个社会中最冷酷无情的规则,不会因为失败者坚韧不拔的意志而网开一面。
“马太效应”一个最大的表现形式是资源的积累。拥有资源的人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因为资源本身会寻找别的资源去整合。
“马太效应”在经济学里认为:只要理财,再少的钱都可能给你带来一份收益,而不理财则再多的钱也会有花光的时候。
只要你肯理财,时间久了,也就积累了更多的财富,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收获成功。
即使是再小的钱财,只要你认真积累、精心管理,也会有令人惊讶的效果,并让你有机会、有能力变得更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