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不少朋友应该在网上听说这么一则故事:
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是:“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但她却对坐在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但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个故事结束了,但我们都知道无论大人孩子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是相当的有力量。
我们对待孩子的很多方式放到大人身上,我们很多人都是受不了:我们孩子早上上学起来晚了我们会说:快点,你看你整天磨磨唧唧的,你有哪一天不让人操心;起床穿好衣服而没有穿鞋子,我们会说:你到底怎么回事,给你说过多少遍,你能不能记住,穿整齐,鞋子都不穿这叫整齐吗;忘记带书包我们会说:你能不能长点记性,还是你就不想去上学。而这些放到我们大人身上是什么样子呢:你刚到工作老板就说,快点过来,你看看你昨天的报表做的一塌糊涂,你能不能长点记性,上次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还出现这个问题?你去打印文件,结果卡纸了,老板又过来说你:咋回事,你是不是不想在这上班了。 有朋友们躺枪没?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将直接影响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影响到他的行为。
其实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定向的思维是什么方向,它的根源来自于那里呢?主要是外界的一些关系,一些交流时,别人对我们的一些评价,一些积极或者一些消极的,怎么讲呢?就是你小时候你的原生家庭是不是经常被骂成笨蛋或者在学校都是最后一名。
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间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没有用,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有一部分家长如果孩子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时,喜欢在人群中或者在亲戚面前不管孩子的自我意识,就说:表演个钢琴,表演个舞蹈等等,最后还要加上,你是个好孩子,可棒了。可听话了,等等。孩子怎么样?大部分的时间不愿意当众表演,这是为啥?他有压力啊,表演好了,就是应该的,因为本来就很棒啊,很听话啊。
那有的朋友就会问:表扬是不是没有用了呢。我们先从身边的例子开始来看看怎么赞赏让人心里更舒服,那就来个生活中常发生的两性例子吧,比如你上街刚买个新衣服回来穿上,让先生看看好不好看,先生做个沙发上淡然的飘一眼,说:还好了,不错,好看,你心里怎么想呢?那如果先生换个方式,大家听一下哈:先生站起来什么也不说,围着你转三圈,什么话也不说,摸着下巴说:嗯,转过来我看看,你会怎么做,肯定说来来看看后面怎么样,这时的心情和刚才有区别吗?然后先生说:这个颜色和你的肤色配起来真不错,我觉得很好看。这是的心情是不是更美美哒。大家感觉到了嘛?
这是有效赞赏的套路,先表达你看到的,然后表达你的感受,来个例子:你的孩子拿着自己画的画来让你看,你会怎么说:首先什么也不说先看上五秒钟,最好还配上点头,微笑,然后说:哎,这个黄色用的不错哦,我怎么觉得还会发光呢,你等会我去窗户边对着太阳看看,走到那边看下说,真的会发光,真好看,真不错。这是的孩子肯定会说:真的吗?妈妈,我再去给你画几幅。真的会这样,我家宝宝就是这样的。毫无疑问,孩子们越来越了解和认可他们的能力,这就给了他们努力的动力。真正看到孩子的努力,去体验并详细描述出来,总比说一句:你真棒,效果要来的好的多。
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流程,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从我们日复一日对孩子细微的描述,孩子们不断增加他们内心的力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批评来的快,表扬来的慢。做家长我们有责任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孩子的自尊非常宝贵,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也不要把它交给陌生人。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从外界不容易得到赞扬。想一想,你什么时候听到司机对你说:谢谢你只占一个车位,让我也可以停车?我们努力体谅别人却被当作应该,但稍有不慎,就会招来谴责。
希望我们在家里能有所不同,出了衣食住行,我们能对孩子还有一项义务就是肯定他们"做对"的事情。外界对经常告诉孩子他们做错的事情,而我们的工作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们作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