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一书里记录着这样一句:“独自出行的人今天就可以出发,但是和另一个人一起旅行的人必须等到那人准备就绪,也许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动身。”突然自身有些体会,从片面的角度去理解一下等人这件事。等人仅仅是时间上的等吗?可能还有私人空间的占用?是自私吗?
生活中的场景有很多,
“下午我想去趟理发店烫个发型,你可以陪我一起,在理发店等等我嘛?”
“我想去趟超市,你陪我去一下吧?等等我,去完超市我再和你去吃饭可以吗?”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逛街吧?等会儿我们再去图书馆好吗?”
……
还有更多的生活小场景,也许大家回想起来有更多,集中在校园时期可能比较频繁。
如果是友人,等是一种情分;
如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等是一种自愿;
如果是事与愿违,等是一种时间的消磨;
如果不等却容易产生隔阂,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自私,没有人情味。
如果真的婉言去拒绝了,到底会怎么样呢?
然而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进入社会,会出现一部分更爱独行的人,穿梭在城市的人行道,捧着书坐在图书馆被阳光照射的窗户前,拥挤在古镇的美食“一线天”,做着背包客游览旅途的风景。
不是这部分年轻人孤僻了,大家更愿意去探寻最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去感受风景,感受城市的呼吸,感受与书交流间的自己,思索着思考,与自己对话。当再融入社交关系时,当再进入圈子时,不至于迷失自己,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做好自己。
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摆脱“老好人”的标签,学会了拒绝,不想占用自己的时间,去等没必要的人和事。估摸着是从离开了拘束紧张的初高中校园时代,踏进可以让自己独立自主的大学校园时,开始想改变自己,能用更真实的自己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是一种释怀,对生活燃起更多的自主和热爱。
生活中可以没有刻意的伪装,可以在工作之余的生活里多些随心,做好自己。
如果性格使然,我再次被贴上“老好人”的标签,那我会把它当成光荣,待人真诚,信仰善良本来就是我的本真,不过我想做个有思想的好人,也能去带给别人更多能量的好人。
生活中的等与不等,只希望尽可能随心而为,给真正需要的人更多的等待,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生活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和经历,没有准确的答案告诉你。“我们不一定能在计算好的时间抵达我们的港口,但是我们会保持正确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