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4月9日,星期五
坐标:长沙岳麓区
天气:温度宜人,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01妈妈,你的运气是不是很差?
星期五晚饭后去上围棋课的路上:“妈妈,刚才在电梯里跟你说话的爷爷,你认识吗?”
“认识,外婆以前经常跟他一起打牌。” “那两个妹妹的妈妈运气真好!”(爷爷家有两个孙女)
“为什么这么说呀?”“因为她生了两个女儿呀!,女孩子乖。”
“是的,她妈妈运气是不错,那两个妹妹都很可爱。”
“妈妈,你的运气是不是很差?”
“为什么呀?从哪看出来的?”
“你生了两个儿子,男孩子调皮,很难管,你就很麻烦。”
“XXX的妈妈运气也很好,他虽然是男孩子但不调皮,很爱学习,数学每次都考100分。”
“宝贝,我觉得我的运气也很好,我的两个儿子都健康活泼,跑得快跳得远,记性好声音亮,且端哥你的围棋下得好,喜欢篮球羽毛球都是很健康的爱好,还会跟妈妈一起做家务。”
“可我考试考不好,虽然题目我都会做,但总是很粗心,所以考不到100分。”
“这个没关系,考试不重要,我觉得你先学会保护好自己、他人以及环境更重要,至于考试一次比一次更认真更专注就好了。”“保护好自己和环境,就是我们要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有预知,在心里分析自己的行为会不会伤害到自己,或者把环境弄乱、破坏物品,比如今天拿羽毛球拍时,是不是应该先拿掉压在拍子上的物品再拿拍子更好?直接抽出来,不但把环境弄乱了,而且还弄疼了在一旁的弟弟。”
“我知道了,妈妈” “唉,我考试太粗心了。”
“妈妈以前也很粗心,慢慢地学会有条理地做事,粗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不管做什么事,心里都要有次序和预见性。考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做了之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就跟你下围棋一样。”
“我们把这个习惯养好了,再去想如何让自己在考试中考得更好。”“知道了,妈妈。”
02妈妈,打招呼太麻烦了
星期三端哥的校门口:“崽崽们,我们现在去舅舅家吃饭。”
“为什么又要去舅舅家?我不想去。”
“舅舅家有好吃的零食,有爱你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还有可爱的清扬妹妹。最重要的事有很爱很爱你们的姨妈从零陵过来了。”
“可是,又要打招呼,太麻烦了。”
“打招呼很麻烦吗?”“是的,很麻烦。”
“可我看到你跟同学打招呼都很开心呀!”
“我就是觉得麻烦。”
“打招呼是基本的礼仪,既可以告诉别人你来了,也可以让别人知道你看到他了,被人看到和重视是件开心的事。你是不是不喜欢妈妈老是提醒你打招呼?”
“是的” “好,那我以后尽量忍住不提醒,你自己自觉地打招呼。”
“好。”可这样就会解决打招呼的问题了吗?肯定不会,孩子还是会支支吾吾,不干脆不自然,虽然等待很煎熬,我们还是必须静待花开,不然花可能都不开了。
03孩子是一面镜子
对孩子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听得见,更要让他们看得见
前面两段对话照出了我家家庭教育的影子,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内心,我很庆幸孩子还愿意跟我聊这些,我小时候是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连自己想吃的菜也不敢多夹,或者一表达就夹枪带棒。 可如果我在教育上不进行反思,仍然按照大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会不会某一天,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了呢?绝对会,随着孩子的长大,不但物理距离会离我越来越远,心里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关于男孩女孩,我肯定是在行动和言语上表达出了生女儿的好,以及对有女儿家庭的羡慕,所以端哥才认为我运气差,因为家里没有女儿。
可实际上,我对生不生女儿真的没什么想法也不羡慕生女儿的家庭(我羡慕的是和谐的家庭关系),如果说真有的话,也只是在怀二胎时,有所期待,但正正没出生时,我就预感到了是个男孩。可为什么我还一定要在行动上和语言上表现出来对孩子性别的喜好呢?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聊天的调侃,现如今的现状是男多女少,女儿金贵,随意的聊天中似乎总要透露出生女儿的好。而且女孩大多乖巧可爱嘴甜,在小区里碰见女孩,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往往更加温柔。 总而言之,我给了孩子一个错觉,我更喜欢女儿,而男孩子是麻烦。
问题大了,因为我其实是那么爱我的男孩们,信息传达严重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很多亲子关系恶劣的主要原因。所以等端哥下完课,我又跟他聊,我说你知道吗,谁谁谁家的女儿乖巧可爱,谁谁谁家的儿子次次考100分,可如果要拿你去交换,再给我10亿,我都是不干的,端哥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才是我的宝贝呀,独一无二的宝贝,而且你真的很好,虽然我们有时有矛盾,但我们好好沟通就解决问题了,还有你做喜欢的事情一直都那么认真。”端哥温柔地微微一笑,我知道这招见效了。为了效果更好,我还决定陪他们好好训练,跑、跳、倒立、翻筋斗,有些动作我这把老骨头做不了啦,但可以当粉丝。 对,就当孩子的粉丝吧,发现孩子的优点,跟他们一起精进,虽然我不是男孩,男孩的一些感受我没法体会,但我也从来都不是个精致细腻的女生,上跳下窜、鸡飞狗跳一起吧! 只要你们睡前1个半小时安安静静地跟我一起涂涂写写,读读看看就行了。
孩子天生就是懂礼貌的,只是不想被逼着去打招呼
关于打招呼,不得不承认也是我心头的一个结,虽然我不认为孩子见到大人没打招呼是个大问题,我也相信随着自然长大,他们会自发地去打招呼,但我还是被周围的人影响到了。最开始的压力来自胜哥,有两次端哥回老家没在第一时间喊奶奶,直接就被胜哥打了两巴掌,氛围尴尬又紧张,还直接给我丢一句:“这就是你做母亲的失败,孩子招呼都不会打,没点礼貌。”然后又说我应该在车上先做好心理建设,告知孩子为什要打招呼,等会见到奶奶应该怎么说,我记得我的回复是这样的:“你是爸爸,你也有教育的义务,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吧,我认为文明礼仪的教育在日常中灌输就行了,在车上的那些心理建设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说得太多了,孩子听不见。”
关于家庭教育,我家确实是有问题的,胜哥不认同我,我更不认同胜哥的一些建议特别是孩子在眼前他不教育,却要教育我去教育孩子,所以在教育问题上目前最和谐的方式是各行其道,互不干涉。 还有周围其他大人也是或多或少给我带来了压力的,虽然我目前从事教育工作,我了解孩子既有生而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阶段性,但还是被他人的言论影响到了,这里就不具体说了,反正就是经常会有人在你耳边说谁谁谁的孩子能说会道,嘴巴甜,为什么你的孩子也教育了,却怎么......之类的。
我见过很多孩子,我认识很多孩子,确实有些孩子天性喜欢与人沟通,爱说爱笑,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喜,但有些孩子却对人的兴趣不强,每到一个环境最先吸引他的可能是秋千,可能是滑滑梯,可能是玩具车,也可能是小朋友等等,总之最不可能的就是大人。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孩子,他们天生都会打招呼,不然你去观察小婴儿,当他们看到感兴趣的人和物,都会自然流露出欢喜,发出声音,甚至手舞足蹈,这些是孩子最初的“招呼”,可为什么这些天性无意识的表示欢迎的行为,就是没有发展成为对人有意识地打招呼呢?
一是天生气质,天生气质的不同会是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成长表现得有快有慢。像我前面提到的有些孩子对人感兴趣,他们很机灵,很小就会察言观色,但这类孩子极有可能做事不专注,因为他们太想与人互动了,太想被关注和重视了;而有些孩子相反,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更感兴趣,与人的互动(打招呼)还没列到他们的下意识行为列表;
二是教育引导,这一点会让有不爱打招呼孩子的家长感到压力山大,因为有个喜欢打招呼的孩子是多么令人开心和愉悦的事情,可不管他们如何重视,如何反复教育孩子,每到需要打招呼时,孩子还是那个或扭扭捏捏,或闷不吭声的自己的娃。如果孩子是这样的,家长们一定要坚守一点:尊重孩子。首先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有时孩子正想开口,就已经被大人催促了:“叫爷爷”“跟阿姨问好”,孩子一被催干脆就不开口了。其次,孩子真不愿意说,自己代替孩子问好就行了,教育的工作留在日常的亲子故事和陪伴时间;
三是成长阶段,我们经常发现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很喜欢叫人,因为他们处在语言敏感期,喜欢不停地重复自己刚学会的语言,说话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厉害让他们感到快乐,可再长大一点,已经可以说得很好的时候却不爱叫人了,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成长的另一个阶段,开始关注自我的形象,注意他人的看法,这时的孩子会变得内敛谨慎。这些其实不是什么问题,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只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当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得足够时,自然会跟人打招呼。
不打招呼的孩子其实也爱打招呼
端端正正两兄弟不管是去奶奶家还是去外婆家,都是“不会主动打招呼的”,但到底是他们不会打招呼,还是我提醒得太多是值得思考的,我觉得极有可能是我提醒催促得太多。因为回忆起他们更小的时候,只要看到家人都是非常高兴的,特别是正正,外婆回来了要到门口迎,爸爸回来了要到门口迎,妈妈回来了更是一个大大的拥抱。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丢失了这些天性呢?教育过剩,过多的“招呼”教育让他们对这件事产生了厌恶,让端哥认为这是一件“麻烦事”,一件任务,而且经常因为这个事受批评,甚至被打。文明礼仪教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不缺的,作为家长的我们自然会引导,上学后文明礼仪教育也是天天都有,但学校里的孩子不会反感,因为是针对所有孩子的教育,且大多以故事来引导。而忙碌的家长可能引导得少,很多都是临时出于时效性等多方面考虑简单粗暴地命令和批评,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没有耐心也没有方法,我的建议在这一方面干脆就别教育了,还不如让他自己看一个文明礼仪的视频,而且在学校教育的灌输下和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本来也是有些意识了。
另外我家这个两个“不爱打招呼”的孩子,我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打招呼的,每次放学后看到同学特别玩得多的,两个人都是老远大声叫同学的名字,看到老师也是很热情的。昨天在去接端哥的路上,正正看到了龚老师,开心得眉飞色舞,连声大喊了几声,非常地开心和自然,完全不似去奶奶家,爸爸妈妈要求打招呼时那副“小媳妇”受气的样子。
所以你看,到底是孩子不爱打招呼,还是做大人的我们不会引导呢?作为大人,我们真的发自内心去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了吗?这是我值得思考很反省的,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反思。我经常发现我会很容易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孩子。但很难做到尊重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不跟我打招呼我会说:“他看到我的第一眼就跟我微笑打招呼了”
“我是裙裙阿姨,你能记住我的名字吗?下次见到我你可以这样叫我。”这个现象从心理层面分析,其实不难看出,作为家长的我其实是有压力的,道德的压力,面子的压力,不能主导结果的无能为力。压力和无能为力一来,我就急了,让我没法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孩子。可能很多家长面临的也是我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教育的路上,尽量放下自我,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打扰和妨碍别人也不会伤害自己和破坏环境,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少命令少提醒,最后做到不命令不提醒,做好自己立榜样,知行合一,孩子自然会长成一个适应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