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运用在军事上,有史可考的是在唐末。公元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南昌),都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飞火”即“火炮、火箭”。也就是将火药制成球状,点燃引线后,用抛石机抛向敌阵。或将火药球缚于箭簇之下射出去。这较之227年诸葛亮出兵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时,魏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时的火箭先进得多,三国时的火箭是用可燃物为簇,容易逆风而熄。
火药广泛使用于军事是宋代。北宋太祖时,冯继升进“火箭法”,并实验攻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前卷十二也记载了用火药制造火箭、火球、火蒺藜等方法。此时的火箭是将火药筒缚于箭簇下点燃,加上发射之力,二者合一,可杀伤三百步以外之人马。这些乃是火药运用于武器的最早的明确记载。火药普遍运用于军事,从北宋在开封设置的“广备攻城作”中专门设有“火药作”可以得到证明。
管形火器——枪、炮,也是我国人民发明的,是火药运用于军事的又一方式。1132年,南宋陈规率领的士兵使用了以竹筒装火药喷烧敌人的“火枪”。1259年,南宋寿春府(今安徽寿县)人民创造了竹筒内装火药和“子窠”的管形火器“突火枪”,可以说是近代枪之雏形。后来金人、蒙古人也用火器作战,并由此西传。
据南宋赵与衮的《辛巳泣蕲录》载,1221年,金人在作战中已广泛使用“铁火炮”——“其形如匏状而口小,用生铁铸成,厚有二寸,“施放时其声大如霹雳”。此乃关于火炮最早记载之一。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火炮是1332年元代铸造的铜火铳(长35.3cm,口径10.6cm)。
火药的使用到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1562年,胡宗宪等编著的《筹海图编》卷十三中载有地雷、子母炮和以火药喷气推进的火箭等。
传说明代有一个人买了47支土火箭(起花)缚在椅子上,手摇羽扇升火上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企图“乘火箭上天”的人。
1621年成书的茅元仪编的《武备志》对火药兵器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如卷一三〇介绍了手榴弹式的“火弹”;卷一三三介绍了水雷--“水底龙炮”及各种火铳,并介绍了几种以火药喷气输送攻击敌人的火箭。如卷一二二的“飞空击贼震天雷”及卷一三一的“神火飞鸦”和飞球,其形如飞鸟,内装药,以数支火箭喷气送至敌阵使之爆炸以杀伤敌人。卷一二九有“飞空砂筒”,还介绍了一种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用五尺茅竹制成,头、尾装上龙头龙尾,前后装上火箭数支,用一火线串两头,先烧头部火箭,药尽引燃火线复烧尾部火箭,连续飞行。此箭用以水战,当抵近敌船,龙腹内火箭射出,可焚敌船。这乃是现代火箭之前身。
到清初,兵士出身的戴梓发明了“连珠铳”,可发射二十八发火弹。
随着十三世纪蒙古人与阿拉伯人作战,将火器、火药传入阿拉伯,十四世纪初,伊斯兰国家攻西班牙,将火药、火器传入了欧洲,至十四世纪中期,欧洲人掌握了火药和火药制造方法,并随着欧洲(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兴起,使这一武器得到了发展,并超过了火药、火器的发源地——中国。火药的应用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