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宝平时比较淘气,经常会想办法自娱自乐,在家里弄出很大动静。老人经常被他俩弄得气急败坏,有时候会忍不住一顿揍。我呢,脾气也并不好,但是在育儿理念上与老人大有分歧,所以也度过了很长一段磨合期。现在虽然没有了以前那样的剧烈冲突,但在具体的事情上如果侵犯到老人的利益,或者家庭的利益,老人还是会发发牢骚。
我之所以不赞同老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不像其他做爷爷奶奶的老人,仅仅对孩子比较溺爱。他们反倒像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意识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严格,或者说到了一种非常苛责的地步。你一定会对此惊讶—— 什么?没有听错吧?爷爷奶奶比父母严还要厉?这是什么神仙老人?还好没被我遇到。
其实这种严苛的态度并不奇怪,还在年轻时,他们就是这么教育自己子女的。这种态度,更多是出于对孩子的高期望。而这一代人又不像我们八零后,幼龄期基本比较乖巧懂事,以父母所言为是,没有特别出格的行为,当然也比较呆萌淳朴。可是这些出生在21世纪的新生代,大部分都成长在当今这个物质相对优越,无忧无虑的环境中。
如果用前因后果来表示相互关系,这些幼童是父母那一代的成果享有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一辈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一生都在刻苦努力和辛勤劳动中实现着个人价值。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做人要有道德,守规矩。所以思维中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标准,喜欢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界定别人。他们认为,事物只有对错之分,批评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凡符合标准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应该被严厉批评。
这样的教育理念不能说不对,只能说它已不合时宜。人类社会业已发展到一个彰显个性、追求自由的历史阶段,物质极大的丰富,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社交媒体手段层出不穷,为每一位独立个体都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展现平台。社会对个人的评价更加客观,评价标准也更趋多元化。整个社会都在用一种综合性的视角来衡量个人价值,而不是用二维的是非对错来做判断和取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五个:一是在生活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二是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接纳自己,保持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三是安全、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成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四是发现并发展真正的天赋和乐趣,通过学习磨炼,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五是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
这五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贯穿体现,是一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把重点放在了评价是否正确上面,就显得过于狭隘了。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其实是限制了个体潜在的需求和能力,严重的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