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在中学时代就阅读过,新近再次拿出来翻阅,已不是少年心的我,感触颇深亦多。再回首已非少年啊!
1、《家》的图书角
话说这本书的来历,一同事针对班里犯错误的学生有一种“惩罚”,就是给班级贡献一本书。时间久了,竟然在班里办了一个可供阅读的图书角。这个方法不得不称赞,这应该是惩罚中里最好的“惩罚”。
《家》写作背景为上世纪30年代,它的作者巴金和小说的文学意义自不必说,众所周知。一部小说,若干人物,把一个时代,当时的社会样貌展现无遗,更重要的是,它并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消退出新人类的视野。它的社会意义是经久不衰的,这就是一部小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力量。
初次读《家》,年龄尚小,十几岁的我,视野被局限在小说的情感,伤痛,纠葛里,看不见它对人的心理成长,社会变革都有远大影响。而经历了社会的磨砺,人情的练达,再次翻看,心情大是不同。
同样是十几岁的年龄,当我看完书,走过学校的操场,看到那些高中的孩子在操场上尽情的展示着他们的球技,围观的孩子们也是热烈掌声不断。现代的孩子没有对社会的忧虑,不考虑未来的路在何方,每天只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一切都在父母的轨道上行走。所以焦虑的只有父母,只有家长。
问题的根源在教育,教育的方向在哪里?现在非常不明确。因为不知的方向,以后的路该如何行走,这是现如今的家长们焦虑的关键。
当然,“焦虑”也代表着有想法,因为不知所以才焦灼。比《家》中的大家长,老太爷要看的远,当然,他在最后也有隐隐约约的意识,孙子们的走向是对的。这从他临终把觉慧叫到身边那一幕可显其意。
我觉“大家”的作品确实是高明,处处是伏笔,不讲清,不说明,留给读者一丝遐想的空间。这样读来才能回味无穷。
2、文学里面处处是“美景”
看到觉慧和觉民为了冲破大家庭的礼制管教,做出种种的努力。他们接受新思想,探索“家”以外的世界。小说的开头就做了很好的铺垫,“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风吹”好似你促使前进的“思想”,“棉絮”就像觉慧觉民,被被风吹着,但又落到地面,“路,地面”就是他们的家,如何飘走,需要风的思想给他们动力,寻找新的方向。
只有在“大家”的作品里才会品味体会到文学之美。
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威势。
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凄惨的惨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
欢乐的时期已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每一句读来,都是那么优美,让人回味无穷。每一优美之处,都好似初恋的味道,让人心动,心情荡漾。每一篇章行行目览,都好像牵着恋人的手漫步于丛林,使人流连忘返。
何其美,无言表;阅其中,品其味;学其法,用己文;常练之,方可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