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投资领域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即使两笔金额相等的资金,如果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其实际价值量也是不相等的。由此涉及到的另一个概念就是终值,表示的是经过一定期限后在某一时点上货币的时间价值,按照复利方式计算。
第n期期末终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FV=PV×(1+i)n
FV表示在第n年年末的终值,n表示年限,i表示年利率,PV表示本金或现值。
这些概念,应用到人生中,意外地贴切。生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投资,生命就是本金。时间是最好的投资工具。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本金日渐丰厚,有的却成为无法承受之轻。人生走过几十年的时候,仿佛来到一个拐点,似乎该停下脚步审视一下,生命的时间价值究竟有多少?
人到中年,对时间总是格外敏感。流失的日子已经那么多,如果前期的积累做得足够好,那么中年其实是黄金期,一切成熟得恰到好处,是刚刚好开始收获的季节。但如果青春岁月懵懂混沌着过去了,那到中年时更多的是一声叹息。很多人也就是在这样的一声叹息中草草给自己写就了墓志铭,默认这辈子就这样了,毕竟岁月不饶人。
在中国,年龄真是一个巨大的隐痛。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高屋建瓴地为后世中国人的年龄观定下了基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二十多岁,已经是将老的年龄了,九零后动辄自称老阿姨、中年大叔。过了三十,就真的老了。如果已经三十岁,还没有成家立业,没有过上世俗意义中稳定的生活,无疑就是彻头彻尾的loser,不但颜面无光,未来也已然是穷途末路。
于是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限定,过了25岁要如何,到了30岁要如何,35岁又要如何。至于35岁之后,我们已经不再关心了。大家默认35岁是一个分水岭,如果35岁前没有活好,那么35岁后的人生也不值得再探讨。过了35岁,人生似乎就要为步入晚年做好准备,需要适应的只是美人迟暮、英雄气短的落寞,其他的,不必说。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年油腻”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引发讨论热潮的原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太容易老,太容易中年,太容易放弃,也太容易油腻了。
前一阵子,《百岁人生》很是受到关注。继《未来简史》之后,我们再次刷新了对未来的期待,看到了生命更为长久的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也许我们都会迎来百岁人生,不论是否做好了准备,一个看上去更为漫长的未来横亘在每个人面前。若生命真的按100岁计算,那么人到中年不过是人生的半程,甚至三分之一。如果说过去的混沌人生是25岁死去,75岁埋葬,那么以后呢?难道25岁死去,100岁才入土?
即使人到中年又如何,能做的依然很多啊。更何况我们对中年的定义,如此狭隘。
2009年,全美航空的一架空客A320客机,起飞后不久就发生事故,两个发动机都着火报废了,飞机在完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在纽约哈德逊河的河面上迫降成功,机上155人无一伤亡。这个飞机的机长叫萨伦伯格,当时是57岁,他就是电影《萨利机长》的原型。
57岁,在中国绝对可以被称为老年人了。但在美国,不过是人到中年,是年富力强、充满魅力的年纪。美国有很多这样经验极其丰富的高水平中年人,而且他们都在第一线工作。而且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年”很多时候是相当于中国人说的“老年”,六十多岁也依然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生活。在日本也同样如此,各种场所照样可以看到六七十岁健步如飞的工作人员,街头小吃店里满头银发的奶奶会微笑着递上用心烹煮的食物。他们不是不服老,而是从内心深处真的觉得自己并不老,因此才能处处透出从容淡然。
所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真的并不只是经济总量和繁华的大都市,更重要的还是这个国家的人,是人的面貌和意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 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可在意识上,我们真的还像在少年时期。我们的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一代一代的青春追赶着,像汹涌的浪潮,急切地湮灭前人的痕迹。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却少一分从容,少一分包容。就在这样的浪潮里,人到中年,便宛如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生活太纠结,放弃太容易,于是人们从容地迈入油腻的中年,微笑中将曾经的渴望轻轻埋葬,感叹一句“老了”,缴械投降。
可是,正如货币拥有时间价值,人生也如是。在该开始显现价值的中年时代,凭什么放弃、凭什么油腻呢?如果之前做的足够好,那么现在必然不会消沉。如果之前做的有欠缺,那么现在根本没有资格消沉。我倒是经常会想起《倾城之恋》中徐太太劝白流苏的话:要完也完不了哇。
我相信,人到中年,未完待续,还可以下回分解。请挺住,别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