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晚刚好看完了《人生若如初相见》的大结局,原以为这样的题目拍出来的应该是一部现代的片子,哪知当初打开它的第一集的时候,确是民国军阀割据的背景。后来想想,大概只有那样的背景之下的人,才能悟得出“人生若如初相见”的下一句“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深意吧。
军阀割据的背景之下,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遇,太多世事的纷扰和无奈,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够在那样的背景之下独自相安呢?不管是上层,还是平民,为了保一方的平安,谁不都是在拼命相守呢?只是,时间,会改变很多的东西,让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变得很陌生,从此心中留下的只有遗憾。只是电视剧终究还是美好的,人生中,哪怕是至亲,一开始有着很多的误会,甚至相争相杀,到最后所有的误会都可以得到解决,所有破裂的感情都可以得到修复。哪怕最后易绶城还是死了,但是他最终还是解开了和他哥哥的误会,为了守护一方安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倒也是没有遗憾了。而易连恺和易连慎这对兄弟最终也是冰释前嫌,共赴沙场,倒也是齐心协力了。虽然最终不知道是否还活着,但是至少,在亲情这一块,却也是圆满了。
依然记得剧中的一个镜头,易继培在和潘箭迟说起他的弟弟的时候,他问潘箭迟:“老六以前就有掰手腕的爱好,现在这个习惯还在,他以前不能吃辣,一点辣就受不了,现在可以吃辣了吗?”潘箭迟说:“大帅,您这是在对我攻心?”易继培的回答是:“不,这不是在攻心,这是在走心。因为如果连这些习惯这么多年都没变,为什么兄弟之情却变了呢?”
是啊,亲情为什么会变呢?为什么要变呢?那些本身就比陌生人多了的血缘关系,再加上从小就一起长大的时间,好像在后来,都比不上相争的利益。很多东西,就那样变了。可能放在以前我看这部剧,对着这样的结局,我会感伤的是为什么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呢?我可能会觉得秦桑最后的一个人,没有了易连恺的陪伴是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但是现在却不会了,我更喜欢得是多年的亲情误会最终可以以一个揭开忏悔的方式收获一份亲情的圆满。可能是因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吧?
02
而关于爱情,潘箭迟在最后问秦桑:“如果当年他做的是另一个选择,现在的他们是否会更好呢?”当初他为了所谓的理想离开她,让她受尽世人的冷眼,在雨中苦苦等待,最需要他的时候却没有出现,最终却是在她嫁做他人妇的时候才出现,好像命运的安排中本身就是一种错过吧。而秦桑和易连恺之间的感情纠葛,或许应该说他们是遇见得更早,早到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只是大家都忘了这段回忆。只是能够遇见,劫是缘份。能够再见,却是命中注定。这其中,都是个人的命运。
从整部剧的逻辑来看,总觉得中间有些部分,衔接得太过刻意,看起来不自然。没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作者想要刻画得到底是怎样的男女主角。从男主角的性格来看,应该像剧中人物的评价那般,是像“西楚霸王”那样的人,重情义,重感情,有自己的爱情,但是却总是要牺牲。他对女主角有情,但有的时候变脸又变得特别快。不知道是演员在对“他”进行诠释的时候不够深刻,还是剪接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感觉不到“深爱”的情感。好像这个角色看起来没有《来不及说我爱你》中钟汉良所诠释的那个角色那般的深情又矛盾。
说到《来不及说我爱你》,这部剧中也有一个叫“慕容沣”的角色,不知道和《来不及说我爱你》中的那位是否是同一个人呢?如果是,这两剧的演绎就有差距了。虽然这部剧中的“慕容沣”一出场便是人中龙凤,也是一个人才,但是这剧在安排上说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这么莫名其妙就死了,跟之前的那一段就离得有点远了。
而女主角的这个角色,也是有点看不懂。本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好像本身就有一种新式女性的自信和豪放。可是这剧中的角色却找不到这样的一种感觉。演员在演绎这个角色的时候总觉得表现得太浅显。曾经有一个细节就是女主角上一秒还在吵闹,下一秒却又变成了智慧爆棚的女子,这模式的切换让我看不懂。我看不懂到底上一秒是真的,还是下一秒是演的。
03
故事本身是一个好故事,也有感人的情节在里面,在情感上也可以产生了共鸣。但就觉得,在细节的处理上,可能有点粗糙了。“人生若如初相见”这句话一出场,注定是会让人勾起曾经太多的过往和回忆,注定会让人打开尘封的回忆,注定会让人的心弦被触动。因为“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的感慨,看得出古往今来,大家多半参不透这个命题。古人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会对“初相见”那一刻特别的怀念。
我们感慨时间的易逝,岁月的变迁,人情的冷淡。我们也参不透原本是“量变引起质变”更加深厚的感情为啥到后来却是渐行渐远。曾经,我们信誓旦旦许下的诺言,为什么后来却随风而逝了?其实都是看不懂,道不明。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问自己,如果当初还有另一种选择,我们是否会选择另外的一种呢?答案就如最后秦桑所说的,人生没有如果。也可能会抱着跟这部剧最后的感慨那般,早知道后来的种种,其实一开始还不如不要遇见。往后的日子,才不会经常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