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被别人评价“你是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上学的时候第一次被同学这样说,当时对这句话不是十分理解,还谦虚地问同学是什么意思。同学没有解释,只是说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后来也被家里人和同事这样说过。而我自己却从来没有深究过这样是不是真的“没什么不好”呢?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自己在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这个世界很小,包含的人和事很少。对超出这个世界范围内的所有人和事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交际圈小、知识面窄(包括八卦与时事)。除非到了万不得已,不然绝不会将这个小小的世界扩建。
以前从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因为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都一定是我的个人选择,而当我认识到这个选择之后,我觉得这是我的个人保护机制。将外部大世界屏蔽,意味着我的人际关系更简单,意味着我远离了那些竞争、复杂、危险和尔虞我诈,虽然同时意味着远离了更多的精彩、美好,但这是我的小小世界能够带给我的东西,因此并不觉得可惜。
是从什么开始发现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呢?上班之后接触的人和事开始多了起来,被迫打开自己的世界,接纳同事和工作上的需要。这个时候是有一些吃力的,尤其是工作需要联系方方面面的知识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常识”的匮乏。尽管不安,却还在努力维持这个小小世界的平衡,希望它能够继续给我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今年换了新的部门,工作内容更加复杂,需要和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作的灵活性也比原来更大,这个小世界的弊端彻底显现出来。因为我的“排外”,显得我很不思进取。我从来没有将注意力放在除我所在部门外的任何一件事上,所以当现在的工作和其他部门又穿插的时候,我完全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了。我意识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处理问题的能力薄弱、分解任务的能力不足、灵活性不够等等问题。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没什么不好,而是确实不太好。
所谓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过是一种更文艺的说法。尽管在小小世界里我们也能成长、变得更好,可是这里的局限性也会让这种成长速度变慢,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小小世界带给我们的保护也不是真实的,更像是一种掩耳盗铃,毕竟捂上眼睛不去看并不代表危险不存在,这种保护是十分局限的。
无论如何,身处大世界的我们是无法在小小世界里独善其身的,也许融入其中才是更好的选择。